> 拿下汉中,标志着刘备集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从寄人篱下到跨有荆益、北据汉中,刘备用了整整三十年!
>
> 群臣劝进:以诸葛亮为首的一百二十多名文武官员联名上书,请求刘备晋位“汉中王”。表章里自然是大肆吹捧刘备的功绩(“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和血统(“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强调这是众望所归(“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西海不可以无主”)。
>
> 刘备照例要“三辞三让”,走个流程。他上表给汉献帝(其实被曹操控制着):“臣…虽历位叨窃,非其志也…今群寮见逼,迫臣以义…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若臣有负,百殃是降!” (我本来不想当王的,但大家非逼我,为了国家威望,我勉强接受…要是做不好,天打雷劈!)这辞让的奏章写得情真意切(演技在线),然后就在沔阳(今陕西勉县)设坛场,陈兵列众,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正式自立为“汉中王”!
>
> 大封功臣:这是凝聚人心、论功行赏的关键时刻。
> 诸葛亮: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总理国政)。
> 关羽:前将军,假节钺(武将之首,代表王权,可先斩后奏)!总督荆州事。
> 张飞:右将军,假节(次于假节钺)。
> 马超:左将军,假节。
> 黄忠:后将军!(定军山斩夏侯的首功!)
> 魏延:被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刘备力排众议:“我提拔魏延,你们谁不服?” 魏延当场立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 法正:尚书令,护军将军(内政核心,首席谋士)。
> 许靖、糜竺、简雍、赵云、黄权、李严等也各有封赏。
>
> 注意:正史记载的西方将军是前(关羽)、右(张飞)、左(马超)、后(黄忠)。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虽未列西方将军,但地位重要,是刘备的亲卫统帅和战略预备队。民间“五虎上将”的说法更流行,但正史并无此正式称号。
>
> 巅峰之下的阴影:
> 1. 关羽的“独走”:刘备在汉中大封群臣的消息传到荆州,关羽很不爽。使者费诗去给他送“前将军”的印绶。关羽一听黄忠也被封为后将军,与自己同列,勃然大怒:“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拒绝接受!费诗赶紧劝:“王上封赏,论功行赏,各有其位。您和王上如同兄弟一体,休戚与共,何必在乎官位高低?您这样拒受,怕是不妥吧?” 关羽这才勉强接受。但关羽的不满和骄傲,显露无疑。他镇守荆州,手握重兵,日益骄矜,对东吴的态度也越发强硬,成为蜀汉战略棋盘上最不稳定的因素。
> 2. 诸葛亮的担忧:他深知关羽的性格缺陷和荆州面临的巨大压力(北有曹操,东有孙权)。汉中王庆典的喧嚣背后,诸葛亮望着东方,眉头紧锁。他更担心的是法正。法正虽有大才,但性格“恩怨分明”,掌权后有些睚眦必报。诸葛亮以其“善持大体”,常常劝刘备约束法正,避免内部矛盾激化。
> 3. 关羽的北伐:或许是出于对封赏的不满,或许是为了策应汉中之战(虽然曹操己撤),或许是想证明自己才是“五虎之首”,就在刘备称王后不久,关羽未经详细筹划和后方充分协调,擅自发动了大规模北伐! 目标:襄樊(曹操的荆州重镇)!
>
> 关羽北伐初期,势如破竹!
> 关羽亲率荆州主力围攻樊城,守将曹仁苦不堪言。
> 曹操派大将于禁率领七军精锐(约三万人)救援樊城。
> 正值秋雨连绵,汉水暴涨!关羽利用水势,掘开河堤,水淹七军!于禁全军覆没,本人被俘投降(晚节不保)。大将庞德宁死不屈,被关羽斩杀。
> 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曹操吓得甚至想迁都以避其锋芒!许都以南的不少地方势力也纷纷响应关羽。
>
> 这是关羽军事生涯的巅峰时刻!他站在船头,看着滔滔洪水淹没曹军,捋着美髯,傲视天下。然而,巅峰之后,往往就是深渊。关羽的北伐,兵力倾巢而出,后方荆州空虚。他的骄横,早己激怒了东吴。一场针对荆州、针对关羽的巨大阴谋,正在孙权、吕蒙的策划下悄然展开…
>
> 汉中王的荣耀光芒万丈,但荆州方向的乌云,己悄然压城。蜀汉的巅峰时刻,暗藏着巨大的危机。
>
>至此,刘备集团达到鼎盛,但也站在了风暴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