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下乡知青
70年代下乡知青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70年代下乡知青 > 第64章 春雷

第64章 春雷

加入书架
书名:
70年代下乡知青
作者:
金扬
本章字数:
2572
更新时间:
2025-07-02

1982年的春风来得格外早。向阳屯的积雪还没化尽,县里的吉普车就碾着泥泞的土路开进了村口。徐温玲正在试验田里记录冬小麦返青情况,远远看见车身上"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红字,手里的钢笔一顿,在记录本上洇出个墨点。

"徐技术员!"公社书记老赵挥着报纸从车上跳下来,解放鞋溅起泥浆,"快看看!中央一号文件!"

报纸头版赫然印着《关于1982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土地承包期延长十五年"的黑体字像列整齐的秧苗。徐温玲的手指微微发抖,三年前那个雪夜在713基地的抉择,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安心种地吗?

"还有更好的!"老赵神秘兮兮地掏出个红头文件,"县里批准咱们开办农技服务公司了!你当经理,小董当技术主任!"

徐温玲愣在原地。远处传来熟悉的突突声,董海舟开着他们改造的播种机从田垄那头驶来。阳光给他轮廓镀上金边,播种机后边跟着群叽叽喳喳的娃娃,争抢机器里漏出来的玉米种。

"玲子!"董海舟跳下车,脖子上还挂着那条她织的灰色围巾,"种子站说咱们改良的玉米种预定出去两千斤了!"他看见吉普车,突然压低声音,"是不是...那边又来人了?"

徐温玲摇摇头,把文件塞给他。董海舟的瞳孔在阳光下微微收缩——这是"观察者程序"残留的痕迹,遇到重要信息时会不自觉地分析。但很快,他嘴角就扬起熟悉的弧度:"好事啊!正好把咱们的播种机推广出去。"

当晚,知青点的老房子里挤满了人。火炕烧得滚烫,徐温玲用代销点买的茉莉花茶招待乡亲们。会计老李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按文件说的,公司能留成利润的30%,要是咱们的播种机卖到全县..."

"先别想那么远。"董海舟蹲在板凳上画设计图,铅笔头在舌头上蘸了蘸,"得把开沟器改成可调节的,不同作物需要不同深度。"

窗户突然被风吹开,带着融雪气息的夜风卷进来,吹灭了煤油灯。黑暗中,徐温玲感觉有人碰了碰她的编码位置——是董海舟。自从大坝事件后,他们的编码就变成了普通疤痕,但此刻那里竟微微发热。

"玲子,"董海舟在她耳边低语,"我好像...想起些事。"他的呼吸带着玉米酒的甜香,"小时候在白房子,你父亲给我吃过块高粱饴..."

记忆如闪电劈开夜幕。徐温玲突然看清了那个总给孩子们带糖果的年轻研究员——不是郑志明,而是少年时代的董海舟!原来他才是父亲最信任的助手,为卧底接近林卫东才自愿成为12号载体。

"怪不得周老师选了你..."她哽咽着去摸他的脸,却被破门而入的手电光打断。

"徐经理!"大队会计气喘吁吁地举着封信,"广东来的挂号信!"

信封上印着"深圳农业技术发展公司"。徐温玲拆开一看,是张彩色产品目录,扉页用钢笔写着:"温玲同志:见信如晤。我公司欲订购20台改良播种机,可否派人来深洽谈?另,特区政策灵活,盼贤伉俪南下一展才华。陈明,1982年2月。"

"陈明?"董海舟皱眉,"是不是当年..."

徐温玲点点头。那个在电视新闻里被通报的"泄密者",如今竟成了特区弄潮儿。她把信纸对着灯光,背面还有行小字:"林老病危,临终想见编码孩子。"

春雷在远处滚动。徐温玲望向窗外的田野,冬小麦正在泥土下积蓄力量。她知道,新的故事就要开始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