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下乡知青
70年代下乡知青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70年代下乡知青 > 第20章 档案室的秘密

第20章 档案室的秘密

加入书架
书名:
70年代下乡知青
作者:
金扬
本章字数:
3404
更新时间:
2025-06-30

北京农业科学院的建筑群气势恢宏,与向阳屯的土坯房相比简首是两个世界。

董海舟跟在郑教授身后,穿过宽敞明亮的走廊,不时有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匆匆走过。他怀里的那几株幼苗被妥善安置在项目组的温室里,是他在这个陌生环境中唯一的慰藉。

"林主任正在开会,"一个戴眼镜的女秘书迎上来,"他吩咐先带董同志熟悉环境。"

郑教授点点头,对董海舟说:"你先安顿下来,我去部里汇报工作。晚上带你见林主任。"

女秘书领着董海舟来到宿舍区。单人间虽然简朴,但有独立的书桌和书架,窗外正对着一片试验田。这样的条件,在向阳屯是想都不敢想的。

"项目组资料室在二楼西侧,"女秘书递给他一串钥匙,"林主任说您可以自由查阅所有资料。"

董海舟道了谢,等女秘书一走,立刻打开行李,取出父亲的老照片和笔记。照片上的"种子计划"几个字格外刺眼。如果真如李伯所说,林卫东与父亲的冤案有关,那么让他参与这个项目必定另有目的。

"必须小心行事..."董海舟自言自语,将资料藏进贴身的暗袋。

资料室比想象中大得多,金属架上整齐排列着各类文献和实验记录。董海舟假装随意浏览,实则寻找与"种子计划"相关的线索。大部分文件都是近年来的研究资料,首到他在最底层发现一个落满灰尘的金属柜。

柜子上贴着"1965-1970 机密档案"的标签,上了锁。董海舟试了几把钥匙,终于有一把打开了它。柜子里是几十个牛皮纸档案袋,其中一个赫然标着"种子计划(绝密)"!

董海舟的手微微发抖,迅速取出档案袋。里面是一沓泛黄的文件和照片,第一页上印着"哈尔滨轴承厂附属农业实验站"的字样。照片上,年轻的父亲和林卫东站在一台奇怪的设备旁,神情严肃。

随着阅读深入,董海舟的心跳越来越快。原来"种子计划"是一项前沿的作物遗传改良研究,旨在通过辐射诱变培育抗病高产的新品种。父亲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发现某些处理后的种子存在不可控变异风险,建议暂停田间试验。但林卫东坚持继续,并暗中将未达标的种子推向市场...

"原来如此..."董海舟恍然大悟。父亲一定是发现了问题并试图阻止,才被林卫东陷害。而如今,这个所谓的"超级玉米"项目,使用的正是当年"种子计划"的改良技术!

"找到感兴趣的东西了?"

一个沙哑的声音突然在背后响起。董海舟猛地回头,看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站在门口,深陷的眼睛正盯着他手中的文件。

"周教授!"女秘书的声音从走廊传来,"林主任找您!"

老者——周教授——深深看了董海舟一眼,转身离去。但那一瞥中传递的信息再明确不过:他认识这些文件,也知道它们的意义。

董海舟迅速将文件放回原处,但偷偷拍下了几页关键内容。刚锁好柜子,女秘书就走了进来:"董同志,林主任要见您。"

林卫东的办公室宽敞气派,墙上挂满了与各级领导的合影。他本人比照片上更显威严,浓眉下一双眼睛锐利如鹰。

"小董啊,久仰大名!"林卫东热情地握手,力道大得让人生疼,"郑教授对你的研究赞不绝口啊!"

董海舟强迫自己保持镇定:"林主任过奖了。我只是做了些基础工作。"

"谦虚!我就喜欢谦虚的年轻人!"林卫东大笑,递给他一份文件,"看看这个,项目核心内容。"

文件标题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旱抗病超级玉米》。董海舟快速浏览,发现这与他父亲当年的研究惊人相似,只是换了个时髦的名字。

"这项技术...很前沿啊。"董海舟试探地说。

"哈!识货!"林卫东得意地拍桌,"其实这技术我们六十年代就有雏形了,叫'种子计划'。可惜当时政治运动打断了研究..."他意味深长地看了董海舟一眼,"你父亲也曾参与。"

董海舟心头一震,表面却不动声色:"父亲很少提起过去的事。"

"可惜啊,董卫国是个天才。"林卫东摇头叹息,"运动嘛,很多事说不清..."他突然话锋一转,"对了,你带来的那些幼苗很特别,抗火性极强。我们正在分析基因序列。"

董海舟暗自警惕。林卫东对他父亲的评价与李伯所说截然不同,而且对他带来的幼苗表现出异常兴趣,这背后必有文章。

晚宴上,项目组主要成员都到场了。周教授坐在角落,沉默寡言,但董海舟注意到他时不时投来的目光。酒过三巡,林卫东开始高谈阔论项目前景。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