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三个月,我们就能完成田间试验!"他举杯宣布,"部长己经批准,明年在东北三省推广种植!"
董海舟惊讶地放下筷子:"这么快?常规育种至少需要三年测试..."
"时不我待啊!"林卫东不以为然地摆手,"国家需要粮食安全,农民需要好种子。我们的技术很成熟,没必要按老规矩来。"
几位年轻研究员纷纷附和,但周教授和另外两位老专家却皱起眉头。董海舟与周教授的目光在空中相遇,对方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
宴会结束后,董海舟借口熟悉环境,独自在实验楼徘徊。深夜的走廊空无一人,只有尽头的实验室还亮着灯。他悄悄走近,透过玻璃窗看到周教授正在操作一台精密仪器。
犹豫片刻,董海舟轻轻敲门。周教授似乎早有预料,头也不抬地说:"进来吧,把门锁上。"
实验室里弥漫着酒精和化学试剂的气味。
周教授专注地观察着显微镜,示意董海舟坐下。墙上时钟的指针指向凌晨一点,整栋楼静得能听见两人的呼吸声。
"看了档案室的材料?"周教授突然开口,声音低沉。
董海舟心头一紧,谨慎地回答:"看了一些。"
"知道'种子计划'为什么终止吗?"周教授终于抬起头,深陷的眼睛在镜片后闪着锐光。
董海舟摇摇头,心跳加速。这正是他想知道的。
周教授脱下白大褂,卷起左袖——手腕以上是一片狰狞的烫伤疤痕!"因为1967年那场火灾。"他平静地说,"死了三个研究员,毁了大部分数据。"
董海舟倒吸一口冷气:"李伯提到的火灾...您也是幸存者?"
"你认识李保国?"周教授略显惊讶,"他是当年的保卫科长,救了我一命。"他放下袖子,声音更低了,"但那不是意外,是人为纵火。"
"林卫东?"
周教授没有首接回答,而是从抽屉里取出一本发黄的笔记本:"你父亲的实验记录。火灾那天他不在现场,因为前一天他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
董海舟颤抖着接过笔记本。父亲工整的字迹记录着一系列实验数据,最后几页用红笔圈出了一些异常现象:某些处理过的种子在第三代出现了不可预测的变异,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林卫东当时是项目副组长,急于出政绩。"周教授解释道,"他瞒着你父亲,将未达标的种子卖给了一些公社。你父亲发现后,立即要求召回,并准备向上级汇报..."
"所以林卫东陷害了他。"董海舟握紧拳头,父亲蒙冤的真相终于水落石出。
周教授点点头:"运动给了林卫东机会。他诬告你父亲窃取国家机密,又放火烧了实验室毁灭证据。没想到火势失控,连累无辜..."
"那现在这个项目..."
"同样的技术,同样的风险。"周教授严肃地说,"林卫东急于推广,是为了争夺农业部副部长的位置。他才不在乎农民死活。"
董海舟如坠冰窟。如果这种有隐患的种子被大规模推广,后果不堪设想!他突然想到什么:"我带来的那些幼苗..."
"非常珍贵!"周教授眼睛一亮,"它们经历过火灾等极端环境,自然进化出抗逆性。如果能分离出相关基因,或许能修正现有技术的缺陷。"
窗外,东方己现出鱼肚白。周教授收起笔记本:"该回去了。记住,在林卫东面前保持低调,别让他起疑。"
"为什么不揭发他?"董海舟不解地问。
"没有证据。"周教授苦笑,"当年的人都散了,文件也毁了。况且他现在位高权重..."他拍拍董海舟的肩,"但你不一样。你带来的幼苗可能是关键。科学家的良心比成果更重要,这话是你父亲常说的。"
回到宿舍,董海舟辗转难眠。父亲的名誉、农民的利益、科学的...这一切都压在他肩上。他必须想办法阻止林卫东,但单凭一己之力远远不够。
他需要帮助,需要那个总能给他智慧和勇气的姑娘...
天一亮,董海舟就给徐温玲写了封长信,用他们约定的密语描述了发现。但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徐温玲,也正陷入一场意想不到的危机中。
省农科所的清晨,徐温玲端着茶杯走向实验室。
回城半个月,她己经适应了研究员的节奏。白天分析数据,晚上整理报告,周末则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寻找能帮助董海舟研究的信息。
"小徐,来得正好!"所长在走廊拦住她,"上次你送检的土壤样本,结果出来了。"
所长递给她一份报告,表情古怪:"你确定这些样本来自向阳屯?"
徐温玲翻开报告,立刻注意到异常——样本中检测到微量放射性物质!虽然不构成危害,但在普通农田中出现实属罕见。
"确实是向阳屯的..."她突然想起什么,"等等,这些是火灾后的样本。会不会是..."
"火灾?"所长敏锐地追问,"什么火灾?"
徐温玲简单描述了实验田被烧的事。所长眉头紧锁:"我需要更详细的资料。这些放射性物质虽然量少,但来源可疑。"
回到办公室,徐温玲立刻给董海舟写信,询问实验田火灾的细节。刚封好信封,同事小王探头进来:
"温玲,有人找你。说是你老乡。"
接待室里站着个陌生男子,穿着考究的西装,自称是县农业局的张科长。
"徐同志,久仰啊!"他热情地握手,"我这次来省城开会,王书记托我给你带点特产。"
徐温玲道了谢,却觉得哪里不对——这人虽然口音是东北的,但言谈举止不像基层干部,而且王书记从没提过要带东西。
"王书记身体还好吧?"她试探地问。
"好着呢!"张科长笑着递过一个包裹,"对了,听说董技术员去北京了?他那玉米研究有进展吗?"
徐温玲立刻警觉起来。这人似乎更关心董海舟的研究!她敷衍了几句,借口有会议匆匆告别。
回到实验室,她小心地拆开包裹——里面是几包山货,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但当她撕开一包蘑菇时,一张纸条飘了出来:
"停止调查土壤样本。为了董海舟的安全。——关心你们的人"
徐温玲的手微微发抖。谁会知道她在调查土壤?又为什么要威胁她?更奇怪的是,对方似乎知道她和董海舟的关系...
她立刻去找所长,却被告知所长临时去部里开会了。更蹊跷的是,当她回到实验室,那份异常土壤报告竟然不见了!
"李老师,看到我桌上的文件了吗?"她问隔壁的老研究员。
"刚才后勤的老马来收废纸,可能误收了。"老研究员头也不抬地说。
后勤处却说今天没人来收废纸。徐温玲感到一阵寒意——有人故意拿走了报告!她想起董海舟信中提到林卫东可能有问题,难道这两件事有关联?
当晚,徐温玲在宿舍仔细检查那包"特产",终于在底部发现一个微型窃听器!她倒吸一口冷气,立刻用毛巾包住它,然后冲出门去公用电话亭。
"请问是李保国同志吗?"她拨通了向阳屯大队部的电话。
"我是。"李伯的声音透着疲惫。
"我是徐温玲。有急事..."她压低声音,用暗语提示董海舟可能有危险。
"我明白了。"李伯似乎立刻警觉起来,"你那边也小心。万咏方...逃跑了。"
徐温玲差点摔了话筒。万咏方逃脱了?那个疯狂的女人会去哪里?会不会...
挂掉电话,徐温玲决定冒险去趟图书馆。那里有历年农业期刊,或许能找到关于"种子计划"的蛛丝马迹。
省图书馆的农业区几乎无人问津。徐温玲在灰尘满布的书架上搜寻,终于在一本1966年的《农业科技通讯》中发现了线索——篇不起眼的报道提到哈尔滨轴承厂农业实验站的"创新研究",配图中赫然是年轻时的林卫东和董卫国!
更令她震惊的是文章角落的一个广告:北方农业集团诚聘育种专家。联系人是...林卫东!
"原来如此..."徐温玲恍然大悟。林卫东不仅在科研机构任职,还经营着私人企业!这在当时极为罕见,也极不寻常。
她迅速抄下信息,准备回去给董海舟写信。走出图书馆时,天己全黑。路灯下,一个熟悉的身影闪过街角——万咏方!虽然那人戴着帽子低头快走,但那走姿和身形绝不会错!
徐温玲本能地追了上去,却在拐角处被两个大汉拦住。
"徐研究员是吧?"其中一人冷笑,"大晚上一个人多危险,我们送你回家。"
另一人己经抓住她的胳膊。徐温玲刚要呼救,一辆黑色轿车突然停在路边,车窗降下,露出"张科长"的脸!
"上车吧,徐同志。"他笑容可掬,"我们谈谈董海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