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负责人上报文物局时,几个戴着安全帽的 “专家” 突然出现,以 “保护性发掘” 为由带走了铁盒。但他们离开时遗落的一张名片,却暴露了背后势力 —— 某国际慈善基金会的上海联络处。
阿珍利用在海关工作的便利,调取了近三个月的货运记录。她的办公桌上铺满了密密麻麻的单据,红笔圈出的二十七个集装箱,目的地均指向一个慈善项目。“这些货物申报的是旧衣物,” 她推了推老花镜,声音里带着愤怒,“但重量却超出正常标准三倍。” 更可疑的是,所有货船都曾在吴淞口短暂停靠,而那里正是十年前那场爆炸的发生地。
李华决定从源头查起。他带着苏晴走访当年的老地下党,在一位九十多岁的交通员家里,发现了本布满灰尘的日记本。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张合影,照片里年轻的交通员站在码头,身后的货轮上隐约可见白菊标记。“这是民国三十六年的照片,” 老人颤抖着手指,“那时我们就发现,有人借着救济灾民的名义,往解放区运送武器。”
随着调查深入,一个庞大的跨国网络逐渐浮出水面。该国际慈善基金会表面上在贫困地区建学校、办医院,实则通过虚假账目转移资金,购买的 “医疗物资” 箱内,藏着拆解后的枪支零件。更令人心惊的是,他们还在培养新一代 “白菊特工”,这些人分布在各行各业,甚至渗透进了一些政府部门。
“他们变聪明了,” 李华在秘密会议上展示着新获取的情报,“不再用暴力手段,而是通过经济渗透和舆论操控。” 他播放了段暗访视频,某慈善晚会现场,几位社会名流举杯谈笑,背景墙上的白菊 logo 若隐若现。“这些人利用民众的善良,将罪恶包装成正义。”
为了收集确凿证据,苏晴主动申请加入该基金会的志愿者团队。她每天穿着统一的浅蓝色马甲,在街头巷尾募集善款,实则用微型摄像机记录下每一笔资金的流向。一次整理物资时,她在捐赠的旧书中发现了加密信件,信封上的三朵白菊图案,与李华收到的匿名信如出一辙。
然而,危险也随之而来。苏晴发现自己被人跟踪,住所被翻得乱七八糟,就连她常戴的白菊发卡也不翼而飞。李华得知消息后,立刻安排她转移到安全屋。“当年小菊用生命保护的发卡,不能再出事。” 他着翡翠镇纸,眼神坚定,“我们不能让历史重演。”
此时的黄浦江依旧波光粼粼,游船载着游客欣赏两岸风光,谁也不知道,一场新的较量正在暗处展开。李华站在编辑部的窗前,看着楼下街道上飘扬的红旗,又想起了夜校里的烛光、码头的枪声,还有那些倒在追寻正义路上的战友。
“白菊重生又如何,” 他握紧拳头,“只要我们心中的正义之火不灭,就一定能再次撕碎他们的阴谋。” 窗外,一阵秋风吹过,路边的白菊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着他的誓言。
安全屋内,苏晴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展开从旧书中取出的加密信件。信纸泛黄发脆,上面的字迹用特殊墨水写成,在紫外线灯下才显现出扭曲的符号。李华举着放大镜,目光突然定格在末尾处 —— 三个重叠的白菊图案旁,多了一滴暗红的印记,像是干涸的血迹。
“这是摩尔斯密码。” 阿珍迅速掏出笔记本,将符号逐一转化成字母,“他们提到‘海燕计划’,还有......” 她的声音突然顿住,“下个月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慈善峰会。” 会议邀请函此刻正躺在李华的办公桌上,烫金字体印着的主办单位,正是那个疑点重重的国际慈善基金会。
夜渐深,李华独自来到当年的沪东工人夜校旧址。如今这里己建成一座工人文化馆,白菊造型的路灯在风中投下斑驳光影。他抚摸着墙壁上的浮雕,想起月华教孩子们识字的场景,忽然注意到地砖缝隙里卡着半截金属丝,弯曲的形状竟与信件上的某个符号吻合。
与此同时,阿珍在海关的同事传来消息:一艘来自东南亚的货轮即将抵港,申报单上写着 “捐赠给慈善峰会的物资”。但开箱检查时,却发现集装箱底部夹层藏着成箱的电子元件 —— 这些元件经过改装,能轻易组装成窃听设备。更诡异的是,每个包装箱侧面都用铅笔轻轻画着半朵白菊,仿佛在挑衅。
“他们在测试我们的反应。” 李华将照片摔在会议桌上,目光扫过在场的老地下党们,“峰会当天,各国政要、商界名流云集,一旦让他们得手......”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每个人都明白其中的严重性。角落里,当年斧头帮的遗老转动着翡翠扳指,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不如将计就计,让他们以为阴谋得逞。”
苏晴主动请缨潜入峰会筹备组。她穿着剪裁得体的职业装,混在志愿者队伍中分发资料,耳麦里不时传来李华的指示。当她经过贵宾休息室时,突然听见里面传来熟悉的声音 —— 那个在慈善晚会上举杯的社会名流,正在用暗语与人通话:“白菊己就位,就等峰会开幕。”
更令人震惊的是,苏晴在布置会场时,发现舞台背景板后的钢架上,竟安装着与走私电子元件匹配的接收器。她假装整理线缆,用微型摄像头拍下证据,却在转身时撞上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对方扶了她一把,袖口露出的白菊袖扣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苏小姐对舞台设备很感兴趣?” 男人微笑着,眼神却像冰锥般刺骨,“听说你是《沪报》的记者,不如会后聊聊慈善事业的未来?” 苏晴强压下内心的恐惧,借口要去检查音响匆匆离开。她知道,自己己经被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