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宋朝的小娘子
误入宋朝的小娘子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误入宋朝的小娘子 > 第4章 宫墙外的第一步

第4章 宫墙外的第一步

加入书架
书名:
误入宋朝的小娘子
作者:
爱吃樱桃的妞
本章字数:
6044
更新时间:
2025-07-09

"姜氏女,年十五,因久病不愈,特准放出宫调养。"

太医署的老太监拖长声调念完文书,将一纸公文和一个小布包推到姜暖面前。姜暖双手接过,指尖微微发抖——一年零三个月的谋划,终于等到了这一刻。

"谢大人恩典。"她按规矩行了最后一个宫礼。

走出太医署,西月的阳光洒在脸上,暖得让人想哭。姜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没有宫廷惯有的熏香气味,而是隐约飘来槐花的清香。

回到住处,春桃和夏荷己经等在那里。消息传得比风还快。

"真的批下来了?"春桃一把抓住姜暖的手,眼眶通红。

姜暖点点头,将文书和布包放在床上。布包里是她的"出宫费"——两贯铜钱和一套粗布衣裳。

夏荷咬着嘴唇:"什么时候走?"

"三日后。"姜暖轻声回答。

春桃突然哭出声来:"你走了,这屋里就剩我一个了..."

姜暖抱住她,三人哭作一团。这一年多来,她们共同经历了太多——春桃帮她掩护装病,夏荷半夜为她留热汤,那些在深宫中相互取暖的日子,此刻都化作了不舍的泪水。

"别哭,"姜暖抹去眼泪,从床下取出一个小木盒,"我有东西给你们。"

盒子里是她用空间里的材料制作的"离别礼"——给春桃的是一面小镜子和几件现代发饰,给夏荷的是一盒薄荷膏和绣着荷花的帕子。这些物件在宫中都是稀罕物。

"这...这太贵重了!"春桃抚摸着光滑的镜面,爱不释手。

姜暖微笑:"收着吧。记得我说过的话,我不回老家,就在汴京落脚。等你们出宫了,一定要来找我。"

"可你一个女子,无亲无故的,如何在汴京立足?"夏荷忧心忡忡。

姜暖神秘地眨眨眼:"我有手艺啊。李嬷嬷教了我那么多,足够开个小食铺了。"

那晚,三人挤在一张床上说了整夜的话。姜暖将大部分不便带出宫的"小玩意"都留给了她们,只收拾了几件换洗衣物、李嬷嬷给的食谱和信,以及那枚至关重要的玉簪。

临行前的早晨,李嬷嬷罕见地来到宫女住处。她将一个沉甸甸的小布袋塞进姜暖手中。

"拿着。宫外不比里头,处处要钱。"

姜暖摸出是几块碎银子,足有五六两重。这在宋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嬷嬷,这..."

"闭嘴。"李嬷嬷粗声打断她,却突然伸手整理了一下姜暖的衣领,"记住我的话,刀要快,火要旺,料要新鲜。"

姜暖鼻子一酸,跪下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弟子谨记师父教诲。"

李嬷嬷别过脸去,挥挥手:"走吧走吧,别在这儿碍眼。"

宫门在身后缓缓关闭时,姜暖没有回头。她怕一回头,就会忍不住跑回去——不是舍不得这座金丝牢笼,而是舍不得那些在黑暗中给她温暖的人。

汴京城的喧嚣扑面而来。叫卖声、马蹄声、孩童嬉闹声交织在一起,比姜暖想象中还要热闹十倍。她站在宫墙外的街角,一时不知该往哪去。

"小娘子可是刚出宫?"一个老妇人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姜暖转身,看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妪,挎着篮子,慈眉善目。

"是的,婆婆。"

老妪笑了:"老身在此接应出宫的姑娘们多年了。看你这模样,定是无处可去。老身知道几家干净的客栈,可要引路?"

姜暖警觉地后退半步。空间里的宋代小说可没少写这种"热心人"拐骗孤身女子的桥段。

"多谢婆婆好意,我己约好家人来接。"她随口编了个谎。

老妪也不纠缠,点点头走了。姜暖松了口气,决定先找个地方换钱。她摸到怀中的玉簪,心念一动,进入空间。

商场金店柜台里的现代银饰在宋代可是好东西。姜暖精心挑选了几件没有明显现代标志的手镯和发钗,又拿了几块小巧的银锭,用工具稍微做旧。这些足够兑换启动资金,又不会太引人注目。

走出空间,姜暖向路人打听,找到了汴京城内有名的"陈记银铺"。掌柜是个精瘦的中年人,眼睛毒得很,一眼就看出姜暖的银饰成色极佳。

"小娘子这些物件...来路可正?"掌柜眯着眼问。

姜暖早有准备,取出宫中文书:"我刚从宫中放出,这些都是主子赏的。"

掌柜验过文书,态度立刻恭敬起来:"原来是宫里出来的姑娘。这些我出十五贯钱,如何?"

姜暖知道他在压价,但初来乍到,不宜纠缠:"十八贯,外加一套体面的衣裳。"

最终,她带着十七贯钱和一套藕荷色的细布衣裙离开了银铺。沉甸甸的铜钱串在腰间,姜暖终于有了些安全感。

接下来是找住处。姜暖的目标很明确——离繁华市集不远,但又不至于太吵闹;有独立小院,方便她使用空间;最好是前店后宅的格局,为将来开店做准备。

这样的地方在寸土寸金的汴京并不好找。姜暖跑了西五家牙行,才在城东南的甜水巷找到一处勉强符合要求的小院。院子不大,但有一间临街的屋子可改作店铺,后院有口甜水井,最重要的是院墙高,私密性好。

"月租两贯钱,押一付三。"牙人是个满脸麻子的中年男子,看姜暖一个独身女子,眼中闪着算计的光,"小娘子一个人住?可有保人?"

姜暖早有准备,取出李嬷嬷侄儿的地址:"这是我表兄家,在城西开食肆的。若不信,可派人去问。"

牙人见她说得有鼻子有眼,又有现钱,也就不再刁难。签了租契,姜暖拿到了钥匙。当她独自站在属于自己的小院里时,一种不真实感涌上心头——她真的在北宋年间有了自己的家!

接下来的日子,姜暖忙得脚不沾地。她先去了趟衙门,办理女户手续。宋代女子立户虽不常见,但也并非没有先例。姜暖用一串钱打点了胥吏,又谎称丈夫死于兵乱,自己无子嗣可依,最终成功登记为"姜氏,年十五,夫亡,业厨"。

"记住,每年税钱二百文,年底前缴纳。"胥吏将盖了红印的户帖交给她,"若有婚嫁,需来衙门更籍。"

"多谢大人指点。"姜暖恭敬地接过,心中却想:婚嫁?短期内绝无可能。

有了合法身份,姜暖开始布置小院。临街的屋子被她改造成简易店铺,摆上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桌椅;后院搭了个小厨房,灶台按李嬷嬷教的规格砌得又宽又平;卧室虽简陋,但被她用空间里的现代床品布置得舒适温馨。

最让姜暖惊喜的是,她在巷口发现了一家小型磨坊,可以现磨各种粮食。这意味着她能随时获得新鲜面粉,而不必担心空间里的现代面粉包装太扎眼。

开业前的最后一步是确定菜单。姜暖仔细研究了汴京的饮食市场——北食以羊肉为主,南食则多水产;高档酒楼林立,但平民小吃尚有发展空间。她决定主打改良版宋代点心,既有传统风味,又融入现代工艺的细腻。

"枣泥酥、桂花糕、玫瑰饼..."姜暖在自制的小本子上勾勾画画,"还可以做些现代小吃,谎称是家乡特产..."

她给即将开业的小店取名"暖香小食",既暗合自己的名字,又点明特色。招牌是她用空间里的丙烯颜料亲手写的,挂在门前,引来不少邻居好奇的目光。

五月初八,黄道吉日。姜暖起了个大早,沐浴更衣,将头发挽成简单的妇人髻——虽然谎称夫亡,但己婚发髻能减少不少麻烦。她点燃三炷香,对着东方拜了拜。

"爸,妈,不知道你们在那个时空过得好不好..."姜暖低声呢喃,"女儿在这里也会好好生活的。"

第一笼点心出炉时,甜香弥漫了整个小院。姜暖深吸一口气,拉开了店铺的门板。阳光洒进来,照在整齐排列的点心上,也照在她微微颤抖的手上。

"暖香小食,今日开张!"姜暖对着空荡荡的街道喊了一声,然后忍不住笑出来——她的人生新篇章,就此开始。

-----------------------------------

下章预告:

** "暖香小食"开张,结合宋代传统与现代工艺的特色美食迅速走红

- 遇到地痞骚扰,被微服出巡的开封府推官程梓墨解围

- 程梓墨被姜暖的见识谈吐吸引,暗中关注这个特别的女子

- 姜暖用空间食材制作独家酱料,但严格控制使用量保持品质稳定**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