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逐鹿传
三国逐鹿传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三国逐鹿传 > 第10章 正与反

第10章 正与反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逐鹿传
作者:
微光破尘
本章字数:
6376
更新时间:
2025-07-09

许氏父子掀起的叛乱搅得天下不得安宁。刘宏匆忙调遣镇压大军,试图以武力迅速平息这场叛乱。然而由于当地百姓对许氏父子的支持,使得朝廷征缴之路困难重重。百姓们或为许氏父子的口号所惑,或因对朝廷某些政策的不满,纷纷站在许氏父子一方,为其提供物资、情报等支持。这使得朝廷军队在与许氏父子的对抗中,仿佛陷入泥沼,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双方陷入了漫长的拉锯战。

刘宏听闻前线战事陷入僵局,心中忧虑万分。此时,儒家大臣们向他谏言,建议大赦天下以安抚民心。他们认为,百姓参与叛乱,多因生活困苦、对朝廷心存不满,若能以宽大之政相待,或许能化解百姓心中的怨恨,使其不再支持许氏父子。刘宏权衡利弊后,采纳了这一建议,颁布大赦令。此令一出,果然起到了一定效果,当地百姓对朝廷的抵抗情绪有所减弱,许氏父子的势力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然而,即便抵抗情绪有所缓解,许氏父子的造反一事仍如鲠在喉,让刘宏寝食难安。在朝堂之上,他对大臣们大加斥责,质问为何一场叛乱久久不能平息。宦官们为了推卸责任,纷纷在刘宏面前哭诉,极尽谄媚与狡辩之能事,将这场叛乱未能迅速平定的一切罪责,全部归结于太尉李咸的不作为。他们言辞恳切,声泪俱下,仿佛李咸才是这场祸乱的始作俑者。

刘宏见宦官们如此哭诉,心中的天平悄然倾斜。一方面,他对叛乱之事余怒未消,急于找个替罪羊来平息民愤;另一方面,他也想借助宦官势力来震慑百官,稳固自己的统治。在这种复杂的心态驱使下,刘宏顺水推舟,找了个借口下令罢免李咸。他以为,此举既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又能打压朝中部分势力,彰显自己的权威。

李咸遭宦官构陷被扳倒后,朝堂局势愈发诡谲。刘宏不听百官苦劝,再次偏信宦官,任命段颎接任太尉之职。此决定一出,满朝文武及太学诸生皆对刘宏失望透顶。段颎此人,虽在军事上有一定功绩,但其行事风格与宦官集团多有牵扯,在百官眼中,他接任太尉无疑是宦官势力进一步扩张的信号。

太学之中,诸多学子对刘宏此举议论纷纷。有学子愤慨道:“陛下如此偏听宦官,不顾百官谏言,国事恐将日非!”众人皆感无奈与痛心,对汉室江山的未来忧心忡忡。而百官们在朝堂上虽多次谏言,试图阻止刘宏这一决定,却如蚍蜉撼树,未能改变刘宏心意。

仿佛是上天对刘宏荒唐行径的警示,次月,北海地区突发地震。刹那间,地动山摇,房屋纷纷倒塌,无数百姓在睡梦中惊醒,却瞬间陷入绝境。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原本安宁的城镇与乡村,瞬间化作一片废墟。许多人失去了亲人和家园,流离失所,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不知何去何从。

时任司空的杨赐,深知刘宏对宦官亲信有加,此次北海地震,自己作为司空,主管水土等事务,必定会成为宦官们推卸责任的对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请辞。于是,杨赐怀着满心的无奈与悲凉,向刘宏呈上辞呈。刘宏见杨赐请辞,心中虽有一丝不悦,但并未过多挽留。在他心中,宦官们的话语似乎更值得信赖。

杨赐的请辞,无疑在本就动荡的朝堂上又投下一颗巨石。百官们更加担忧朝堂局势的走向,同时也为杨赐的遭遇感到惋惜。

此时的黄藏与一众学子围坐在一起,探讨着许氏父子之乱以及刘宏对宦官的宠信。

兴汉派的学子们占据了绝大多数,约有九成之多。他们对汉室朝廷依旧怀着深厚的忠诚与期望,将天下乱象的根源,归结于宦官群体。他们言辞激烈,神情愤慨,仿佛宦官就是那万恶之源,是导致汉室陷入如今这般困境的罪魁祸首。

其中一位身材高大、面容刚毅的学子猛地站起身来,挥舞着手臂,大声疾呼:“诸位同窗,想我大汉,曾何等辉煌,西方来朝,威震天下。可如今呢?许氏父子竟敢起兵叛乱,搅得天下动荡不安。而这一切的背后,皆是那宦官作祟!他们蛊惑圣上,把持朝政,卖官鬻爵,致使朝堂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待我日后入朝为官,定要与这些宦官势力死战到底,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匡扶汉室,还我大汉朗朗乾坤!”他的话语掷地有声,点燃了兴汉派学子们心中的热血。

周围的兴汉派学子们纷纷起身响应,他们紧握拳头,脸上满是坚定的神色,齐声高呼:“与宦官抗争到底,兴复汉室!”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一小部分消极派学子。他们或眉头紧锁,或低头沉思,对汉室朝廷的未来并不抱乐观态度。在他们眼中,刘宏对宦官的过度宠信,己经让汉室的根基遭受了无法挽回的动摇,整个朝廷腐朽不堪,积重难返。

一位身形瘦弱、面色略显苍白的学子缓缓站起身来,轻轻摇了摇头,语气中满是无奈与悲凉:“诸位,你们只看到了宦官之祸,可曾想过,圣上对宦官的宠信,实则反映出整个朝廷体制的崩坏。如今,各地叛乱此起彼伏,百姓流离失所,汉室的威严早己荡然无存。即便除去宦官,这摇摇欲坠的汉室,又能支撑多久呢?我们即便有心,恐怕也无力回天了。”他的话语,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部分兴汉派学子的激昂情绪,让现场的气氛陡然变得压抑起来。

消极派的其他学子也纷纷点头,有人叹息道:“是啊,如今的汉室,内有宦官外戚争权,外有叛乱势力割据,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一时间,消极的情绪在这一小部分学子中蔓延开来。

黄藏静静地坐在一旁,认真聆听着两派学子的激烈争论。待两派学子的争论稍歇,黄藏缓缓站起身来,目光平和而坚定地扫过众人,开口说道:“诸位同窗,兴汉派心怀壮志,欲挽狂澜于既倒,此乃大义之举,值得我们钦佩;消极派洞察局势,心生忧虑,亦非无的放矢。但我以为,汉室虽如今深陷困境,却并非己至绝境。宦官之祸,确需根除;圣上之误,也当谏言纠正。而我们,作为求学之人,此刻更应做的,是努力积累学识,提升自身能力,以待他日有机会为汉室分忧,为天下百姓谋福祉。若只是一味地空喊口号,或自怨自艾,于当下的局势而言,又有何益处呢?”

黄藏的话语,让原本激烈对立的两派学子,纷纷陷入了沉思。

这时,一位平日里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学子上前一步,对黄藏说道:“黄兄,你所言极是。但如今局势危急,我们究竟应当如何积累学识,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提升自身,以应对这纷繁复杂的乱世呢?”

黄藏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回答道:“当今天下,局势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研读儒家经典。兵法谋略,可让我们在乱世之中懂得如何保家卫国,指挥千军万马;天文地理,能助我们了解天下大势,知晓山川险要,把握先机;农事经济,可使我们深知百姓疾苦,日后为官便能更好地治理地方,让百姓安居乐业。我们应广泛涉猎各类学问,融会贯通,方能在这乱世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为改变局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子们听了黄藏的话,纷纷点头表示认同。原本因观点分歧而略显紧张的气氛,逐渐变得融洽起来。大家开始围绕着如何学习各类知识,各抒己见,展开讨论。

此后,学堂内的学习氛围愈发浓厚。学子们不再满足于传统课程的学习,纷纷主动探寻各类书籍进行研读。有的学子醉心于兵法,日夜钻研古代名将的战例,揣摩排兵布阵之法,试图从中汲取克敌制胜的智慧;有的学子则痴迷于天文地理,仰观星象,俯察山川,试图从星辰的运转和大地的脉络中探寻天下局势的变化规律;还有的学子深入研究农事经济,不辞辛劳地走访周边村庄,与百姓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思考如何改善民生。

黄藏更是以身作则,勤奋刻苦的程度远超众人。每日,他总是在晨曦微露之时便早早起床,借着清晨那柔和的光线诵读经典,汲取古人的智慧精华;夜晚,当万籁俱寂,人们大多己进入梦乡,他仍伴着昏黄摇曳的灯光,全神贯注地研读兵书战策,沉浸在那金戈铁马的世界里,思索着如何在乱世中运筹帷幄。他不仅自己如饥似渴地学习,还时常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心得体会,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各类知识,共同进步。

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学堂内的学子们在知识储备和见识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而黄藏在学子中的威望与日俱增。然而,黄藏心里清楚,仅仅在学堂内提升自身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外面的世界正处于风云变幻之中,一场更为猛烈的风暴或许正在悄然孕育,他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