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雷声滚过厂区,把读书角菜园的冻土震出细缝。苏清沅刚把耕种计划贴在报表板上,系统光屏就弹出提示:【“车间废料-菜园肥料”转化链待激活,当前堆肥腐熟度65%,需添加“染料渣+草木灰”加速,预计可提升土壤肥力40%】。报表板上别着束新抽芽的柳条,是孩子们从糖糕铺门口折的,嫩绿色的芽尖蹭着计划单,像给枯燥的数字添了笔活气。
王建设扛着个木推车进来,车轮裹着层旧棉布,是样品间做被罩剩下的,推起来比铁轮轻,还不轧坏菜地。“张师傅说堆肥得翻三遍,”他往肥堆里撒草木灰,手里的铁锨柄缠着圈蓝布,是赵兰缝的,“我把车间烧锅炉的灰攒了五天,比买的化肥劲足,还不用花钱,种出来的菜不带怪味。”系统光屏扫描后显示:【草木灰与染料渣按3:1混合,堆肥腐熟周期缩短5天,氮磷钾含量符合蔬菜需求】。
苏清沅指着计划上的作物清单:“要种豆角、黄瓜、西红柿,得先整出三畦地,染料车间的废水能当灌溉水不?”系统光屏立刻生成水质分析:【废水经沉淀过滤后,pH值7.2,含微量有机质,适合灌溉叶菜,较自来水节省水费6元/月,需避开幼苗期】。她忽然想起刘梅染布时的“分色法”,就像给不同的作物算好了该喝的水,一点不浪费。
去菜园时,赵兰正领着女工们编菜畦。手里的藤条是从仓库角落找的,原本是包装机器用的,泡过水后软得能弯出弧度,比买的竹片耐用。“按你给的‘畦宽公式’,”她量着菜畦的宽度,藤条上用红漆标着“1.2米”,“比原来的宽30厘米,能多种五棵黄瓜,走道留窄点,还省地方,摘菜时不用踩苗。”
系统光屏生成种植密度模拟:【优化后菜园利用率提升25%,预计年产蔬菜300斤,较去年多收60斤,价值36元】。苏清沅注意到墙角的肥料袋,是用染料车间的旧布袋改的,上面绣着小小的菜苗图案,每个袋子都贴着标签——“含染料渣”“纯草木灰”,像给肥料记了本成分账。“这是孩子们帮忙缝的?”她拿起个袋子,针脚虽疏却勒不裂,比供销社的麻袋结实。
“建设说袋子得结实,”赵兰往菜畦里撒种子,“孩子们用缝纫机轧了三道线,比手缝的耐装,来年还能接着用,装肥时装土都成。”系统光屏显示物料复用率:【旧布袋经加固后可使用8次,较一次性麻袋节省采购费12元/年】。苏清沅忽然发现袋口的绳结,是王建设教的“活扣”,一拉就开,比死结省时间,像给着急用的东西留了个方便的门。
染料车间外,刘梅正往沉淀池里倒废水。池边搭着个滤网,是用废铁丝编的,上面铺着层棉布——样品间的下脚料,滤渣比纱布还干净,能当肥料的添加剂。“按你给的‘沉淀时间’,”她看着池里的水变清,池壁用红漆画着三道线,“先沉两小时,再过滤,比首接浇地少生虫,黄瓜叶子上的黄斑都少了。”
系统光屏生成废水利用数据:【经处理的废水灌溉效率达90%,每月可节省自来水15吨,对应价值3元,滤渣可补充堆肥碳含量】。苏清沅蹲下身看池底的淤泥,被分成了两堆——王建设说上面的细泥能拌种子,下面的粗渣埋菜根,像把没用的东西掰成了两处能用的宝贝。“这淤泥拌种子有讲究?”她捏起点泥,细腻得像磨过的面粉。
“建设说按1斤泥拌3两种子,”刘梅递过个陶罐,里面装着拌好的豆角种,“比干种早发芽两天,还不容易被虫咬,去年这么种的,出苗率高了三成。”系统光屏显示发芽率对比:【淤泥拌种法使种子发芽率从70%提升至92%,节省种子用量0.5斤,价值1.5元】。苏清沅忽然发现陶罐旁的木板,上面用红漆写着“每种作物拌种比例”,像给种子开了张食谱。
傍晚收工时,张师傅推着三轮车来送菜窝窝。蒸笼里的窝窝掺着胡萝卜渣,是从食堂剩菜里捡的,比纯玉米面的暄软,还带着点甜。“按你算的‘杂粮配比’,”老人往大家手里递窝窝,“玉米面子掺两成胡萝卜渣,比单放玉米省粮,吃着还顺口,配着腌菜正好。”系统光屏生成食材成本表:【50个窝窝成本4元,较纯玉米面节省1.2元,胡萝卜渣来自食堂废料,零成本】。
苏清沅看着大家手里的窝窝,垫窝窝的纸是用车间废弃的报表改的,上面的字迹被浆糊粘住,只露出“节省”“利用”几个字,像给吃的东西也记着账。王建设蹲在菜园边修浇水桶,桶底补着块橡胶皮,是从报废机器上拆的,比新桶还耐摔。“水管都接好了,”他拍着桶身,“明天一早就能浇地,比原计划早两天,赶得上清明前出苗。”
系统光屏突然闪烁:【检测到“车间-菜园”生态链闭环需求,解锁“废料耕种”模块,可记录物料转化效率与作物生长数据】。光屏上跳出菜园的档案页,除了土壤参数,还多了栏“废料去向”:【染料渣→堆肥、废水→灌溉、旧布袋→装肥、藤条→菜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