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日光把厂区分成两半,苏清沅刚把育苗计划钉在报表板上,系统光屏就弹出提示:【“车间闲置区-育苗棚”转化方案待实施,当前可用空间20㎡,建议利用染料车间北窗下区域,自然光照射时长可达6小时/天,较搭建专用棚节省材料费30元】。报表板上别着片刚展开的梧桐叶,是孩子们从读书角捡的,叶脉在阳光下透亮,像给计划单画了张透气的网。
王建设扛着块木板进来,板面上刷着淡蓝色的漆,是染料车间剩的尾料,比新漆省八成钱,还透着点草木香。“张师傅说育苗得有架子,”他往窗台下搭架子,木板间用的钉子是从旧设备上拆的,“我按窗台高度改的三层架,最上层放菜苗,中层摆营养钵,下层堆肥料,比地上育苗省一半地方,浇水还不淹根。”系统光屏扫描后显示:【立体育苗架空间利用率提升150%,20㎡可培育幼苗1200株,较平面摆放多育苗500株】。
苏清沅指着计划上的苗种清单:“西红柿苗得控温,白天不能超过25℃,染料车间的温度计能借不?”系统光屏立刻生成温度调控方案:【北窗加装纱布帘(样品间下脚料缝制),正午可降温3-5℃,配合车间闲置的旧风扇(风速调至最低档),能耗仅为电热温控的1/10,日均节省电费0.5元】。她忽然想起刘梅染布时的“控温法”,就像给幼苗算好了该待的暖房,一分不差。
去育苗区时,赵兰正领着女工们填营养钵。手里的钵子是用旧报纸卷的,里面装着堆肥和菜园土,按3:1的比例混的,比买的陶盆轻,还能首接埋进土里当肥料。“按你给的‘钵体尺寸’,”她捏着报纸钵的高度,用红漆标着“10厘米”,“比原来的高两厘米,根能扎得深,移苗时不容易散土,成活率高,一个报纸钵能省3分钱,1200个就是36块。”
系统光屏生成幼苗成活率模拟:【优化后移苗成活率从75%提升至90%,节省补苗种子0.8斤,价值2.4元】。苏清沅注意到墙角的洒水壶,是用空墨水瓶改的,瓶盖上扎着小孔,每个壶上都缠着圈布——赵兰用育苗剩下的报纸边缝的,防滑还好看。“这是孩子们帮忙做的?”她拿起个水壶,水量正好能浇三钵苗,不多不少。
“建设说浇水别用大瓢,”赵兰往钵里撒种子,“孩子们用锥子扎的孔,比买的喷壶匀,还省水,一壶水能浇十钵,比原来省一半水。”系统光屏显示水资源利用率:【改良洒水壶使育苗用水量减少40%,日均节水15升,对应节省水费0.3元】。苏清沅忽然发现壶身上贴着张纸条,用红漆写着“每小时洒水一次”,下面画着个小小的太阳,像给幼苗定了张喝水的时间表。
染料车间的窗台上,刘梅正往苗盘里撒草木灰。手里的灰是用纱布袋包着的,是样品间的旧纱布,比首接撒匀,还不呛人。“按你给的‘防虫比例’,”她抖着纱布袋,灰层厚度刚好能盖住土面,“每平方米撒二两灰,比买的农药省七成钱,还不长虫,去年这么弄的,蚜虫少了八成。”
系统光屏生成防虫效果数据:【草木灰防虫法持续时效达15天,较农药间隔期长5天,单季节省农药费12元,且无残留】。苏清沅蹲下身看苗盘的排列,每盘之间留着两指宽的缝——王建设说这样通风好,像给幼苗排了队,谁也不挤着谁。“这间距是算好的?”她量了量缝隙,正好能伸进手拔草,不碰伤苗。
“建设说按苗盘尺寸画的线,”刘梅指着地上的粉笔印,“横排竖排都对得齐,比瞎摆着透光,长得匀,移苗时也好计数,一盘不差。”系统光屏显示育苗整齐度评估:【有序排列使光照均匀度提升20%,幼苗株高差异从3厘米缩至1厘米,便于统一管理】。苏清沅忽然发现墙角的木板上写着“每盘20株”,下面画着整齐的小圆圈,像给幼苗编了学号。
傍晚收工时,张师傅推着三轮车来送玉米糊糊。桶里的糊糊掺着菠菜碎,是从菜园边割的野菜,比纯玉米糊糊多了点绿,还省粮食。“按你算的‘野菜比例’,”老人往碗里舀糊糊,“玉米糊糊掺三成菠菜,比单熬稠,喝着还顺口,配着腌萝卜正好,不用就馒头。”系统光屏生成食材成本表:【50人份糊糊成本3元,较纯玉米节省1元,野菜零成本】。
苏清沅看着大家手里的碗,碗沿都缠着圈布——是用育苗剩的报纸边拼的,淡蓝色的布面上绣着小苗图案,应景的春分纹样。王建设蹲在育苗架旁修纱布帘,手里的针线是赵兰给的,针脚虽密却不扎手。“帘子都弄好了,”他拽了拽布帘,“明天太阳出来就不怕烤着苗了,比原计划多育的500株,够种满两畦地。”
系统光屏突然闪烁:【检测到“闲置空间-育苗产能”转化闭环需求,解锁“空间复用”模块,可记录不同区域育苗效率对比数据】。光屏上跳出育苗区的档案页,除了生长参数,还多了栏“材料来源”:【木板→旧设备包装、营养钵→废报纸、洒水壶→墨水瓶、纱布帘→样品间下脚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