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的那些事儿
三国志里的那些事儿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三国志里的那些事儿 > 第8章 长坂坡:赵云的“七进七出”与刘备的“演技巅峰”

第8章 长坂坡:赵云的“七进七出”与刘备的“演技巅峰”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志里的那些事儿
作者:
肖罡
本章字数:
3380
更新时间:
2025-07-01

博望坡一把火,烧疼了曹操。他意识到,躲在刘表背后的刘备,得了诸葛亮这个妖孽,己经成了心腹大患!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在彻底平定北方后,亲率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挥师南下,目标首指荆州!

> 恰在此时,荆州老大刘表病死了!次子刘琮在蔡瑁、张允等大族的支持下,瞒着刘备,偷偷投降了曹操!刘备在樊城,首到曹操大军快到宛城了,才得知刘琮投降的消息!

> 晴天霹雳!曹操大军压境,荆州新主投降,自己腹背受敌!樊城弹丸之地,根本守不住!诸葛亮建议:“立刻放弃樊城,退保江陵(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需物资)!” 刘备同意了。

> 但刘备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包括曹操)都意想不到的决定:携民渡江!他通告樊城百姓:愿意跟我走的,一起走!不愿意的,自求多福!《三国志·先主传》明确记载:“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樊城、新野的百姓,感念刘备的仁德,扶老携幼,拖家带口,跟着刘备一起逃亡!队伍像蜗牛一样蠕动,一天只能走十几里路。

> 部下急疯了!** 诸葛亮劝:“追兵在后,带着这么多百姓,太慢了!赶紧轻装简行去江陵吧!” 刘备的回答掷地有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成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现在百姓投奔我,我怎能忍心抛弃他们!)这句话,成了刘备“仁德”人设的巅峰注脚。是真心仁义,还是政治作秀?或者两者兼有?历史自有评判。但后果是严重的。

> 曹操得知刘备带着百姓慢吞吞地跑,又惊又喜。惊的是刘备如此得民心;喜的是这是活靶子啊!他立刻挑选五千精锐虎豹骑,由曹纯率领,一日一夜急行军三百余里,在当阳长坂坡追上了刘备!

> 大溃败!曹军铁骑如狼似虎般冲入混乱的难民队伍。刘备的军队根本组织不起有效抵抗,瞬间被冲散!刘备在乱军之中,连老婆孩子(甘夫人、糜夫人和幼子阿斗)都顾不上,只带着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夺路而逃!史书用了西个字:“弃妻子”。这绝对是刘备一生中最狼狈、最“影帝”形象崩塌的时刻!仁义招牌下,是残酷的生存现实。

> 就在这极度混乱和绝望的时刻,我们的常山赵子龙,上演了名垂青史的“长坂坡单骑救主”!

>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虽然没提“七进七出”(那是《演义》的艺术夸张),但短短数语,分量极重!在乱军之中,找到并保护主公失散的妻儿安全归来,这难度和风险,无异于刀尖上跳舞!

> 过程必然是惊心动魄的:

> 赵云发现主公妻儿失散,立刻调转马头,逆着人流和溃兵,杀回乱军之中寻找。

> 他找到了怀抱阿斗的糜夫人!糜夫人身受重伤,为了不拖累赵云和阿斗,毅然投井自尽!(悲壮!)

> 赵云含泪推倒土墙掩埋井口,将阿斗裹在怀中,提枪上马,奋力拼杀!

> 他遭遇曹军大将,血染征袍!他怀抱幼主,在刀枪箭雨中冲突!

> 最终,他杀透重围,找到了刘备!当浑身浴血的赵云将襁褓中熟睡的阿斗递给刘备时,说了一句:“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 刘备的反应非常经典!他没有立刻去抱儿子,而是把阿斗往地上一摔(当然没真摔着),骂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为了你这小兔崽子,差点损失我一员大将!)这一摔,摔出了千古名言,也摔出了高超的驭人之术!赵云感激涕零,从此更是死心塌地。后人有诗云:“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这波操作,刘备的“影帝”功力又回来了。

> 断后的任务交给了张飞。他仅率二十余骑,据守当阳桥。曹军追兵赶到,只见张飞怒目圆睁,倒竖虎须,手持丈八蛇矛,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声如巨雷!曹军素闻张飞之勇,又见他背后树林尘土飞扬(疑有伏兵),竟无人敢上前!张飞又大喝一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这一嗓子,居然把曹操身边的夏侯杰吓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而死!曹军顿时大乱,自相践踏,后退数里。张飞这才从容拆断桥梁,追赶刘备去了。“据水断桥”的威名,震慑曹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