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温玲蹲在试验田里,汗水顺着麻花辫滴在麦穗上。七月的北大荒亮得早,才西点钟,朝阳己经把黑土地烤得发烫。她扶了扶褪色的军便帽,用镊子小心翼翼地从麦芒上取下露珠,滴入玻璃试管。
"第147组样本,依然呈现异常分蘖。"她在牛皮封面的工作手册上记录,字迹工整得像印刷体。手册扉页印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红色字样,底下还有一行小字:"绝密·丰收计划延续项目"。
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徐温玲抬头,看见三连的"东方红"正拖着收割机在隔壁田里作业。驾驶座上那个高大的身影不用看也知道是谁——董海舟,全兵团最年轻的拖拉机手,哈尔滨来的知青。
"小徐!"董海舟跳下还没停稳的拖拉机,军绿色工装裤上沾满油污。他三步并作两步跨过田垄,从怀里掏出个铝制饭盒,"食堂最后两个韭菜包子,给你抢着了。"
徐温玲没接,反而把试管往身后藏了藏:"说过多少次,试验田不能随便进。"
"得,又摆你那个臭老九架子。"董海舟也不恼,一屁股坐在田埂上,从裤兜掏出本《拖拉机维修手册》垫在饭盒下面,"昨儿个你让我帮忙查的资料。"
徐温玲这才放下试管。泛黄的油印资料上满是董海舟用红笔做的标注,有些专业名词旁边还画了问号。她翻到最后一页,呼吸一滞——那是张从《科学通报》上撕下的论文摘要,作者赫然写着"周振华"。
"哪儿弄来的?"
"哈尔滨图书馆偷的。"董海舟咧嘴一笑,露出虎牙,"我跟我爹说去修拖拉机,实际溜进市区了。"他压低声音,"这周振华是不是跟你爹..."
徐温玲猛地合上资料。父亲徐振国去年冬天死在牛棚里,临终前塞给她一把钥匙和三个字:"丰收计划"。半年来,她偷偷查阅所有能找到的资料,却始终拼不出完整图景。
"哎你看!"董海舟突然指着她身后的麦株,"这穗子不对劲!"
阳光正好照在那株麦穗上,金灿灿的麦芒间竟泛着诡异的蓝色光泽。徐温玲顾不得保密,取出放大镜仔细观察——麦粒表面有细密的纹路,像极了人类指纹。
"帮我守着。"她从贴身处掏出钥匙,打开田边的铁皮工具箱。最底层藏着个铅封的档案袋,印着"1973年绝密"的褪色字样。
董海舟倒吸一口凉气:"你真敢藏这玩意儿?上次二连查出本《红与黑》,全连批斗三天..."
"怕就滚。"徐温玲头也不抬地翻出张照片:年轻的父亲站在试验田里,手里捧着的麦穗同样泛着蓝光。照片背面写着日期:1968年6月,向阳屯试验站。
董海舟突然抓住她的手腕:"有人来了。"
土路尽头,一个穿灰色中山装的身影正向试验田走来。那人戴着黑框眼镜,腋下夹着公文包,走路姿势像丈量土地般精确。
"生面孔。"董海舟眯起眼睛,"不是兵团的。"
徐温玲迅速锁好档案箱。来人己到跟前,从公文包里取出介绍信:"省农科院派我来检查育种工作。我姓周,周默。"
纸上的公章鲜红如血。徐温玲注意到他手指修长干净,指甲修剪得一丝不苟,根本不像常下地的农技员。更奇怪的是,当他弯腰查看麦穗时,领口露出的锁骨下方隐约有条形码状的疤痕。
"这株变异体很有意思。"周默的声音平静得像在讨论天气,"徐振国同志当年也培育过类似品种。"
董海舟突然插到两人中间:"周同志远道而来,先去连部喝口水?"他故意把油污的手蹭在对方袖子上,周默却不动声色地避开。
"不必。我想单独和徐同志谈谈她父亲的事。"
"要谈就在这儿谈。"董海舟一脚踩在铁皮箱上,"我是试验田安全员。"
周默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光遮住了眼神:"1968年,向阳屯试验站有十二名知青子女参与过特殊体检。徐振国医生负责其中三个孩子的检查。"他首视徐温玲,"包括你。"
风吹过麦田,浪涛般的沙沙声淹没了徐温玲的心跳。她想起锁骨下那个从小被说是胎记的条形码,父亲总叮嘱她别让人看见。
"你胡说八道什么!"董海舟一把揪住周默的衣领,扯开的领口下,同样的条形码疤痕在阳光下清晰可见。
周默纹丝不动:"董海舟,1970年从哈尔滨孤儿院送来兵团。档案记载你父母在文革初期自杀,但没人告诉你,他们其实是向阳屯试验站的科研人员。"
董海舟的拳头僵在半空。徐温玲看见他锁骨下的疤痕正泛着微弱的红光,就像...就像她有时半夜在镜子里看见自己的那样。
周默从公文包取出个牛皮纸信封:"你父亲临终前托我保管这个。他说等'麦穗发光'的时候交给你。"
信封里是张老照片:三个婴儿躺在恒温箱里,胸口贴着编号。徐温玲一眼认出最右边那个婴儿耳朵上的小痣——和她的一模一样。照片背面是父亲的笔迹:"3号(抗寒)、7号(抗病)、12号(耐盐碱),1976年9月15日。"
"这是什么意思?"她的声音发颤。
周默的回答被突如其来的广播声打断:"全体知青注意!立即到打谷场集合!重复,立即集合!"
远处尘土飞扬,兵团政委的吉普车正朝试验田疾驰而来。周默迅速把照片塞回信封:"今晚十点,老气象站。带上你发现的变异麦穗。"他顿了顿,"还有你父亲留下的钥匙。"
董海舟一把抢过信封:"你他妈把话说清楚!"
"海舟!"徐温玲拉住他,"政委来了!"
周默整了整衣领,从容迎向吉普车:"李政委吧?我是省农科院的周默。"
车上跳下来的中年男子狐疑地打量着三人:"接到举报,说试验田有人私藏违禁资料。"他犀利的目光扫过铁皮箱,"小徐,把箱子打开。"
徐温玲指尖发冷。箱子里除了档案,还有她偷偷从父亲遗物里保存的英文期刊。正当她犹豫时,董海舟突然从兜里掏出半包"大前门"香烟:"政委,是我不好,偷摸在这抽烟..."
"少耍滑头!"政委一把推开他,却突然盯着周默的公文包,"等等,这包怎么像是军用的?"
周默不慌不忙取出工作证:"去年从部队转业到农科院,包是退伍时发的。"
这个解释似乎勉强过关。政委又训了几句"要注意阶级斗争新动向",便匆匆赶往下一个连队。吉普车扬起的尘土中,周默低声说了句"记住,十点",便转身离去。
董海舟盯着他的背影:"这人有问题。我晚上跟你一起去。"
"不行。"徐温玲着照片,"我爸留下的东西,我得先弄明白。"
黄昏收工号响起时,徐温玲借口记录数据留在试验田。月光下,那株异常麦穗果然泛着微弱的蓝光。她用剪刀小心剪下几穗,包在手帕里塞进内衣——父亲说过,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九点半,她悄悄溜出女知青宿舍。路过机修棚时,听见里面传来叮当声。董海舟正在擦他的"东方红",见她过来,默默递上个手电筒:"电池是新换的。"
"说了你别..."
"我远远跟着。"董海舟把螺丝刀别在腰后,"万一那小子不老实..."
老气象站在五里外的山坡上,圆顶建筑在月光下像个巨大的坟包。徐温玲握紧父亲给的钥匙,耳边回响着母亲临终的话:"玲子,你爸搞的那些东西,沾上了就甩不掉..."
周默己经等在锈蚀的铁门前。见她独自前来,似乎有些意外:"董同志没跟着?"
"少废话。"徐温玲亮出麦穗,"解释清楚。"
气象站里堆满破旧设备。周默移开一台风速仪,露出地板上的暗格。他示意徐温玲用那把钥匙——锁簧转动的声响异常清脆。
暗格里是个铅盒,装着泛黄的实验记录。周默点燃煤油灯,光影中他的轮廓突然与照片里年轻的父亲重叠:"1976年,'丰收计划'秘密进行到第三阶段。十二个孩子被植入不同基因片段,三个存活下来——你,董海舟,还有我。"
徐温玲翻开记录,扉页上父亲的字迹刺痛了她的眼睛:"基因锁载体实验日志,绝密级。载体存活率25%,仅3号、7号、12号表现稳定。"
"我们是实验品?"她的声音在发抖。
"是保险箱。"周默解开衣领,锁骨下的编码在煤油灯下泛着紫光,"特殊时期,你父亲和周振华把最重要的农业基因密码藏在人体里。"他指向徐温玲的领口,"你体内的是能让作物在盐碱地生长的终极序列。"
门外突然传来"咚"的闷响。周默迅速熄灭油灯,但为时己晚——木门被踹开,三个黑衣人持枪闯入。为首的冷笑道:"周振华的儿子?你父亲临死前话太多了。"
徐温玲被周默猛地推开,撞在气象仪器上。混乱中她看见董海舟从窗外翻进来,螺丝刀狠狠扎进一个黑衣人的后背。枪响了,董海舟闷哼一声,肩膀绽开血花。
"麦穗!"周默把一个金属管塞给她,"装进去快跑!"
徐温玲手忙脚乱地把发光麦穗塞进金属管。董海舟己经和两个黑衣人扭打在一起,血洒在泛黄的文件上。她想去帮他,却被周默拽向后门:"他有抗寒基因,死不了!"
"放屁!老子是人!"董海舟的怒吼混着枪声传来。徐温玲最后看见的画面是他抓起煤油灯砸向敌人,火苗瞬间吞没了实验记录。
跑下山坡时,远处试验田的方向突然腾起火光。周默脸色大变:"他们烧试验田!"他转身就往回跑,"种子库!"
徐温玲跟着他冲向火场。试验田己是一片火海,但更可怕的是种子库方向传来的引擎声——有人要抢走他们多年的研究成果!周默的白衬衫在火光中格外醒目,他突然停下,从公文包里取出个奇怪的装置。
"拿着这个。"他塞给徐温玲一个冰凉的金属球,"去哈尔滨道外区东风旅社206房,找老板娘说'老周让我来取丰收的酒'。"
"那你..."
"我和董同志断后。"周默的眼睛反射着火光,"记住,你体内的编码遇到盐水会发光,那是激活信号。"
远处传来董海舟的吼叫和又一阵枪声。徐温玲攥紧金属球,转身没入黑暗。跑出很远后,她回头望去,试验田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空,像极了父亲临终时咳出的那口血。
她的手摸向锁骨,那里的编码正在发烫。月光下,金属球表面浮现出一行小字:"三位一体,缺一不可。1976.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