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道观钟声
正德七年深秋,终南山裹着层灰蒙蒙的雾气,玉虚观的铜钟被山风撞出沙哑的声响,声音像是被揉皱的宣纸,在山谷间慢悠悠地荡开又消散。赵九洲蹲在膳房檐下,手指捏着截干枯的树枝,在青石板上一笔一划地描摹八卦图。霜花早攀上了他的粗布鞋底,凝成细小的冰碴,寒意顺着裤腿往上爬,可他浑然不觉,全神贯注地盯着石板上逐渐成型的纹路。
老道清风子的布鞋碾过他刚画好的 “坤” 字,沾着泥点的道袍下摆扫过少年后颈,带起一阵细微的痒意。赵九洲这才抬起头,望见师父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像是被岁月刻满沟壑的老树皮,浑浊的眼睛里却藏着说不出的深邃。
“该练剑了。” 清风子的声音慢悠悠地响起,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迟缓。
赵九洲应了一声,动作利落地把树枝插进腰带,跟着师父穿过月影斑驳的回廊。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晃动的光斑,像是谁不小心打翻了的碎银。路过藏经阁时,西窗透出昏黄的烛光,赵九洲下意识地瞥了一眼,只见师叔玄机子正伏案疾书,羊皮纸上墨迹未干的 “龙脉” 二字在摇曳的烛火中忽明忽暗。
自记事起,玉虚观的道士们总爱在深夜谈论这些晦涩字眼,可每次他好奇凑过去,都会被毫不留情地撵走。藏经阁的门就像一道神秘又不可逾越的屏障,将那些未知的秘密牢牢锁在里面。
剑锋划破夜幕的瞬间,赵九洲忽然想起三天前在山脚下见到的流民。那些面色菜黄的男女背着破草席,步履蹒跚,襁褓里的婴儿哭声像被掐住脖子的幼雀,微弱又断断续续。清风子说这是 “世道要变”,可观里的《道德经》里分明写着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相互矛盾的话语在他脑海里不断盘旋。
“步法乱了!” 清风子的竹杖不轻不重地敲在他膝弯,“帝王之术讲究动静相宜,你这像被狼撵的兔子。” 声音里带着一丝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赵九洲单膝跪地,剑穗扫过满地松针,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他突然意识到,师父教他的不仅是剑法,还有如何观星象断吉凶,如何从奏折里读出言外之意。七岁那年他在雪地被捡回观里时,以为学的不过是拳脚功夫,首到十二岁偷听到玄机子说 “此子命带紫微”,那些藏在日常教导里的深意,才慢慢在他心里泛起涟漪。
二更梆子响过,梆子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赵九洲抱着《贞观政要》往厢房走,月光把藏经阁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要延伸到天际。他鬼使神差地摸向窗棂,指尖刚触到冰凉的窗纸,玄机子的声音就混着墨香飘出来:“宁王的私兵己过九江,赵世子若能夺回南京...” 话音戛然而止,赵九洲的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心跳震得耳膜生疼,像是有面小鼓在脑袋里拼命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