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月光把厂区的雪照得发亮,像铺了层白账本。苏清沅刚把夜校的课程表贴在报表板上,系统光屏就亮了:【“冬闲充电计划”启动,需优化课程设置,当前报名率65%,建议增加“账务实操+手艺变现”模块】。报表板旁摆着盆水仙花,是张师傅从糖糕铺挪来的,花茎上缠着圈红绳,和读书角孩子们系的一样。
王建设扛着块黑板进来,木板边缘用砂纸磨得溜圆,上面还留着点蓝漆——读书角书架的颜色。“废品站找的教学板,”他往黑板上写了个“账”字,粉笔是孩子们用粉笔头掺浆糊做的,“我刷了三层清漆,比新黑板耐磨,写起来还不打滑。”系统光屏扫描后显示:【黑板反光率符合标准,可容纳30人同时观看,制作成本仅为新黑板的1/5】。
苏清沅指着课程表上的空白处:“赵兰的刺绣课和刘梅的染料课都报满了,就是会计课人少,得想办法让大家觉得‘算账有用’。”系统光屏立刻生成案例库:【建议用“糖糕铺记账”“刺绣代工费计算”等实景案例,将抽象公式转化为生活场景,预计报名率提升至90%】。她忽然想起张师傅总说“账是算给自己看的”,就像夜校的灯,亮起来才能照见路。
去样品间时,赵兰正领着女工们算代工费。缝纫机上摊着张表格,是苏清沅设计的,左边列着“绣一朵花用时”,右边写着“能换几个糖糕”,中间用箭头连着——像财务科的成本收益图。“按你教的‘时间成本法’,”赵兰指着自己的记录,“绣朵兰花要20分钟,能换两个糖糕,比瞎忙乎心里亮堂多了。”
系统光屏生成收益模拟:【一名女工每日可绣15朵花,月增收90元,相当于多领半个月奖金】。苏清沅注意到表格旁的算盘,是用废木料做的,算珠上缠着彩色丝线——赵兰的下脚料。“这算盘是谁做的?”她拨了拨珠子,木头的温润从指尖漫开,像冬日里的热汤。
“建设说夜校得有算盘,”赵兰笑着拨响算珠,噼啪声里混着缝纫机的嗡鸣,“他把旧车床的木屑攒起来,压成板做的,比买的轻一半,女同志用着不费劲。”系统光屏弹出使用反馈:【轻便型算盘使记账效率提升20%,学员疲劳度下降35%】。苏清沅忽然发现算盘底座刻着行小字,是王建设用红漆写的“时间=钱”,笔画里还沾着点锯末。
染料车间的夜校点着两盏马灯,灯罩上蒙着层纱布,是赵兰缝的,灯光透过布面变得柔和,不晃眼睛。刘梅正给工人们演示“染布成本表”,黑板上画着大大的饼图,红色部分标着“染料钱”,蓝色部分写着“人工钱”,像苏清沅教的财务报表。“按你算的‘批量染法’,”她指着染缸里的布,“十匹布一起染比单匹染省两斤染料,够多染三匹布,多赚的钱能买五斤红糖。”
系统光屏生成染料节约数据:【批量染色法使单位成本降低18%,每月可节省染料费120元,相当于夜校三个月的电费】。苏清沅蹲下身看墙角的废料桶,里面的染料渣被分成了三堆——王建设说不同颜色的渣子能混合出新品种,像孩子们调色板上的颜料。“这混合比例有讲究吗?”她捏起点蓝渣和黄渣,在手里搓出片绿色。
“建设说按3:1的比例混,”刘梅递过张色卡,是用废布片做的,“能调出‘读书角绿’,比买的染料省一半钱,做样品卡正好。”系统光屏显示混色配方:【蓝3黄1可稳定生成目标色,色牢度达4级,符合样品标准】。苏清沅忽然发现桶壁贴着张混合表,用红漆写着不同比例对应的颜色名,像夜校课程表一样清楚。
晚上下课前,张师傅推着三轮车来送冬至圆子。蒸笼里的圆子有两种馅,甜的包豆沙,咸的包咸菜——都是厂里腌菜和糖糕的边角料做的。“按你算的‘馅料配比’,”老人往碗里舀圆子,“甜馅少放两成糖,咸馅多搁点姜末,比原来省料还好吃。”
系统光屏生成食材利用表:【边角料利用率100%,制作50碗圆子成本3元,较外购节省7元】。苏清沅看着碗边的布垫,是赵兰用刺绣下脚料拼的,上面绣着个小小的算盘,算珠是用布团做的。雪落在三轮车的油布上,簌簌的响,像夜校里翻动书页的声音。
王建设扛着修好的马灯往读书角走,灯罩上的雪化成了水,顺着纱布的纹路渗进去,晕开淡淡的彩色——是孩子们画的课程表颜色。“张师傅说夜校得有本‘知识账本’,”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布面本子,上面记着“李师傅学会算代工费”“王大姐染出新品种”,“说学会的本事就像存银行,越存越值钱。”
系统光屏突然闪烁:【检测到知识转化需求,解锁“技能变现”模块,可生成个性化增收方案】。光屏上跳出每个学员的档案页,除了课程成绩,还多了栏“增收潜力”:【赵兰小组可接刺绣代工、刘梅团队能开发特色染料、李师傅适合管理库存】。苏清沅忽然在档案里加了张照片,夜校的灯光下,大家围着黑板算钱的样子,像幅热气腾腾的民生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