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阳光晒得人发暖,市展览馆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天光。苏清沅站在福安厂的展台前,指尖的铜顶针微微发烫,系统光屏显示:【“工业创新展”参展中,当前关注度排名第三,触发“成果转化”任务】。展台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两本账本——1975年刘会计记的旧账册,和2018年的电子报表投影,中间用条红线连着,红线旁放着块灯芯绒样品,是用回收染料染的,颜色比新染料更柔和。
“这旧账本上的损耗率,”个戴眼镜的老先生指着泛黄的纸页,“比现在高了近十倍,你们是咋降下来的?”苏清沅刚要开口,就见王建设从人群后挤过来,手里举着个铁皮盒,里面是车床的旧零件和新零件的对比。“您看这轴承,”他指着磨损的旧件,“以前不知道保养,三个月就得换,现在按苏科长算的周期维护,能用半年。”
系统光屏立刻调出维护成本数据:【优化后年均节省零件费600元,人工成本降低25%】。苏清沅接过话头:“就像家里过日子,知道啥时候该添柴、啥时候该省煤,账自然就清楚了。”老先生听得笑起来,在参展表上给福安厂打了满分。
赵兰带着新加坡客户过来时,样品间的女工们正在演示新针法。客户摸着童装衣角的兰花刺绣,连连点头:“这比上次的样品更精致,成本却没涨?”苏清沅翻开系统生成的“工艺改进表”:【简化3道工序,保留核心花样,工时减少15%,但售价可提高10%】。
“是苏科长教的‘减法绣’,”赵兰拿起件半成品,“线头藏在里面,既好看又省线。”客户当即在订单上签了字,比原计划多订了两千件。系统光屏同步更新:【新加坡订单总额达1.2万元,创历史新高】。
中午在展馆食堂吃饭时,林晓燕突然出现在桌前,手里还拿着本《工业成本案例集》。“南京的厂子都在学你们的染料回收法,”她往苏清沅碗里夹了块排骨,“教授说这是‘变废为宝的典范’。”两人正说着,就见王建设端着两碗面过来,碗里卧着个荷包蛋——是张师傅凌晨起来煮的,让他带来给参展的人补身子。
“读书角的孩子们托我带了封信,”王建设从口袋里掏出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是用打字机打的,歪歪扭扭写着“祝苏姐姐参展成功”,落款是“全体小账房先生”。苏清沅认出这是那台旧打字机打的,字母间还透着红漆的痕迹,心里忽然暖暖的。
下午颁奖时,福安厂得了“最佳实践奖”。李主任上台领奖时,特意把苏清沅、王建设、赵兰都拉到台上。“这奖不是哪个人的,”他举着奖杯,“是算清账的、踩准针的、修好机器的,咱们每个人拧成一股绳,才能有今天。”台下的掌声里,苏清沅看见刘会计坐在第一排,正用红笔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像当年教她算账时那样认真。
回程的火车上,苏清沅把奖杯放在腿上,金属的凉意透过布套传过来。系统光屏显示:【“成果转化”任务完成,“知识沉淀”总进度95%,解锁“传承档案”模块(可记录技术与经验)】。她翻开蓝塑料皮笔记本,新的一页上,王建设画了个简单的奖杯,旁边标着“大家的”,字迹比以前工整多了。
路过读书角时,孩子们正举着“小账房先生”的牌子等在雨棚下。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跑过来,往她手里塞了块糖糕:“张爷爷说,甜的能让好运气留下来。”苏清沅咬了口,芝麻馅里混着点桂花,是王奶奶的手艺。
系统空间的“传承档案”里,自动存下了今天的照片:展台前的旧账本与新报表、王建设手里的零件盒、孩子们的打字机信件。苏清沅忽然明白,所谓创新,从来不是凭空造出什么新东西,是把旧日子里的经验、新学的本事,还有身边人的智慧,一点点攒起来,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