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习的铃声像被揉碎的月光,稀稀落落地渗进高三(1)班的窗户。
任苒把额头抵在冰凉的玻璃上,看着窗外墨蓝的天色里渐次亮起的路灯,指尖无意识地卷着草稿纸的边角。
讲台上,左裕正在收拾讲义,脊背挺得笔首,偶尔抬手推眼镜时,手腕会划过一道利落的弧线。
这是他们“意外交集”后的第三周。任苒说不清是从哪一刻开始,原本隔着三排课桌的距离,忽然变得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
比如她埋头刷题时,会突然感觉到一道目光掠过后颈,抬头时却只看见左裕转回去的侧脸;比如她放在桌角的保温杯,总会在去办公室问问题回来后,被悄悄挪到远离过道的位置,避免被路过的同学撞翻。
“任苒,这道化学推断题……”后桌的女生戳了戳她。
任苒回过神,接过练习册时,眼角余光瞥见左裕正将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推到同桌面前,声音压得很低:“这里的有机合成路线,用逆推法更简单。”
他说话时,睫毛在眼睑下投出一小片阴影,任苒的心跳莫名漏了半拍,赶紧低头看题。
真正的改变发生在一个暴雨夜。豆大的雨点砸在窗玻璃上,汇成蜿蜒的水痕,教室里只剩下零星几个赶作业的学生。
任苒对着一道物理动量题愁眉不展,草稿纸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碰撞示意图。
突然,一把椅子被轻轻拖到她旁边,左裕的声音带着雨夜的潮湿感响起:“还在想这道题?”
任苒惊得笔都掉了,雨水顺着他的发梢滴落,在校服领口晕开深色的痕迹。
她慌忙递过纸巾:“你……你没带伞吗?”
“带了,在车棚。”他接过纸巾擦了擦额角,目光落在她的草稿纸上,“这道题的关键是把两个物体看成系统,注意动量守恒的方向。”他拿起她的笔,在新的草稿纸上画出坐标系,“你看,假设A物体初速度为正方向,碰撞后B的速度……”
他的指尖在纸上移动,带着雨水的微凉。任苒屏住呼吸,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皂角香,混杂着雨水的清新气息。
当他讲到“弹性碰撞动能也守恒”时,忽然顿了顿,侧头看她:“这里是不是没听懂?你刚才皱眉了。”
任苒的心跳如鼓,赶紧低下头:“没……没有,就是觉得你讲得很清楚。”她能感觉到他的目光在自己发顶停留了两秒,然后听见他轻笑一声:“那就好。”
那个晚上,他们在雨声中讲了整整三道大题。任苒发现,左裕讲解时会下意识地用铅笔敲桌面,讲到关键处会放慢语速,甚至会模仿小球碰撞的动作。
而她自己,也不再像第一次那样紧张到失语,偶尔能提出一两句疑问,换来他“你想到点子上了”的肯定。
自那以后,“一起刷题”成了心照不宣的约定。有时是晚自习后留在教室,有时是周末在图书馆的角落。
任苒会提前帮他占好靠窗的位置,在他常喝的矿泉水瓶上贴一张小小的便利贴,写着“今天的数学压轴题有点难哦”;左裕则会在她感冒请假时,把整理好的课堂笔记悄悄放在她的桌洞里,笔记最后一页总会多一行字:“多喝水,快点好起来。”
一次模拟考后的试卷分析课,老师表扬了进步显著的任苒。她站起来时,听见左裕在座位上轻轻说了声“恭喜”。
坐下时,她偷偷看他,发现他正低头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嘴角似乎带着笑意。
下课后,她假装整理书包,等他先走,却在他离开后,发现自己的草稿纸背面多了一行用铅笔写的字:“你的努力,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
那行字像投入湖面的星火,瞬间在任苒心底炸开一片绚烂。她用指尖反复描摹着铅笔的痕迹,首到那道印记变得模糊。
她开始在刷题累了的时候,偷偷看他认真的侧脸,想象他写下那句话时的表情;开始在食堂排队时,下意识地寻找那个熟悉的白色身影;开始在听到“北大”两个字时,心脏会比平时多跳半拍——因为那不再是她一个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