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银杏叶打着旋儿飘落在幼儿园的彩绘墙面上,小七踩着满地碎金推开舞蹈教室的门,暖黄色的灯光瞬间漫过她肩头。二十个孩子歪歪扭扭地趴在把杆上,糯米团子似的脸蛋上沾着汗珠,亮晶晶的眼睛却像缀满银河的夜空。最前排的明明突然举起沾满颜料的小手:“老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把古诗变成跳舞呀?”
这个问题让小七想起三天前。当时她在整理母亲的旧教案,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张褪色的照片——年轻时的母亲穿着红色练功服,正带着一群孩子在舞台上表演《游子吟》。照片背面用娟秀的字迹写着:“用身体记住诗歌,用舞蹈诉说情感。”那一刻,窗外的夕阳恰好落在“母亲节亲子舞汇演”的策划书上,她突然灵感迸发:为何不让孩子们用肢体语言诠释古诗,再邀请妈妈们共舞?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创造魔法!”小七摘下墙上的折扇,竹骨碰撞发出清脆声响。她将折扇轻轻展开,在孩子们面前划出半轮明月的弧度:“当‘举头望明月’时,我们要踮起脚尖,像小兔子一样跳起来;说到‘低头思故乡’,就慢慢蹲下去,把思念藏进手心……”她边说边示范,膝盖因旧伤隐隐作痛,却仍努力将每个动作做到极致,身体舒展得如同一枝绽放的玉兰。孩子们立刻模仿起来,有的踮脚时摇摇晃晃,有的蹲下时一屁股坐在地上,惹得满堂欢笑。
角落里的朵朵却始终缩着肩膀,攥着舞鞋的手指微微发白。自从上次“宝藏冒险”后,她虽然开朗了许多,但面对新挑战又露出怯意。小七悄悄走到她身边,蹲下来时故意让膝盖发出夸张的“咔嗒”声:“小探险家,这次我们要征服的不是花园,而是古诗城堡哦!”说着,她从身后拿出一把精心绘制的桃花小扇子,扇面上的花瓣层层晕染,还点缀着细碎的金粉,“这是你的魔法钥匙,要不要试试打开‘慈母手中线’的秘密?”
朵朵犹豫着站起身,在小七的引导下缓缓扬起手臂,仿佛真的在穿针引线。小七半跪在地上,调整着朵朵的手势:“手腕再放松些,像柳条被风吹动。”她又跑前跑后,为每个孩子纠正动作。给明明调整步伐时,她跪在地板上,用粉笔在地面画出舞步的标记;教甜甜转圈时,她张开双臂护在孩子身侧,生怕她摔倒。
为了让演出更完美,小七连续一周泡在道具室。她戴着老花镜,眯着眼睛,一针一线缝制孩子们的演出服。粉色的纱裙上,她用丝线绣出诗句,每一个字都小巧精致;灯笼上,她贴上孩子们画的图案,再细心地涂上防水涂层。深夜的幼儿园里,只有道具室的灯还亮着,小七不时揉着发酸的肩膀,却从未停下手中的活计。
排练室的时钟滴答走过二十天,终于迎来了母亲节。演出前一天,小七发现玲玲的动作总是慢半拍,脸上写满焦虑。她把玲玲带到角落,轻声问:“告诉老师,是不是哪里不明白?”玲玲低着头说:“我怕跳不好,妈妈会失望。”小七将她搂进怀里:“妈妈最想看的,是你开心的样子。”她拿出一个小本子,上面画满了舞蹈动作的分解图,每个步骤都配着可爱的简笔画。在小七的耐心指导下,玲玲渐渐找到了感觉,眼神也变得坚定。
演出当天,小七比孩子们还要紧张。她穿梭在后台,为孩子们补妆,整理裙摆。看到乐乐的领结歪了,她立刻蹲下身子,细致地重新系好;发现朵朵的发饰松了,她迅速拿出备用夹子,温柔地固定好。当孩子们在舞台上表演时,她站在侧幕条后,跟着孩子们的动作轻轻比划,眼神中满是关切与期待。
随着古筝曲《阳关三叠》响起,孩子们手持纸灯笼鱼贯而出。明明摇头晃脑地朗诵“独在异乡为异客”,胖乎乎的小手在空中比划着孤雁;甜甜转着圈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发间的蝴蝶发卡跟着翩跹。当朵朵用稚嫩的声音念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台下的妈妈们不约而同红了眼眶。
高潮在亲子共舞环节。小七特意设计了“时光长廊”的场景:孩子们模仿婴儿时的爬行,妈妈们轻轻托举;孩子们扮成学步的幼儿摇摇晃晃,妈妈们张开双臂保护;最后,孩子们奔向妈妈的怀抱,用手语比出“我爱你”。玲玲突然踮脚亲了妈妈的脸颊,妈妈慌乱中差点踩到裙摆,引得全场笑声与掌声交织。
谢幕时,小七发现乐乐的妈妈站在观众席最后排,眼眶泛红却始终没有离开。自从上次乐乐生病事件后,这位强势的职场女性渐渐学会柔软。此刻,她正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乐乐送的手绘康乃馨,指尖在“妈妈辛苦了”的字迹上停留许久。
这场演出在橙子市引起轰动。两周后,当第一所亲子舞蹈幼儿园的牌匾挂上老城墙时,小七握着笔的手微微颤抖。奠基仪式上,朵朵突然拽住她的裙摆,举起新得的“古诗小达人”奖状:“老师,下次我们能不能把舞蹈跳到云朵上?”小七将孩子高高抱起,阳光落在她们相视而笑的脸上,仿佛点亮了整片天空。
夜幕降临时,小七独自留在舞蹈教室。月光透过彩绘玻璃,在地板上投下斑斓的光影。她翻开新的教案本,写下:“教育是母亲的温柔与诗人的浪漫相遇,当舞蹈与文字相融,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表达爱的独特语言。”远处传来夜市的喧闹,却掩不住角落里古筝练习的叮咚声——那是几个孩子自发在排练新节目,准备送给即将生日的保育员张老师。星光透过窗棂,为这群追逐梦想的身影镀上一层柔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