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晨雾还未散尽,小七己经抱着一摞绘本在幼儿园门口迎接孩子。她呵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小水珠,沾在睫毛上闪闪发亮。远处传来汽车的鸣笛声,图书馆的陈馆长抱着厚重的资料袋匆匆走来,黑色大衣下摆被风吹得猎猎作响。
"陈老师,辛苦您了!"小七小跑着迎上去,发梢的雪花簌簌飘落。她特意将今天的家长课堂安排在绘本馆——这个由旧仓库改造的空间里,原木书架上摆满孩子们自制的故事书,天花板垂挂着用彩纸折成的星星灯。二十几位家长围坐在地垫上,有的在笔记本上提前写下问题,纸张边缘被手指捏出褶皱。
陈馆长推了推金丝眼镜,从资料袋里抽出泛黄的族谱复印件:"各位家长,家风不是挂在墙上的家训,而是藏在生活细节里的传承。"他展示着民国时期的家书照片,字迹工整的信纸上,"慎独""惜物"等训诫旁画着红圈。小七坐在后排,膝盖上摊开专用的"学习笔记"本,笔尖飞速记录关键词,遇到精彩处还会画上小太阳标记。
突然,朵朵妈妈举起手,声音有些发颤:"我和孩子爸爸总在孩子面前争吵,该怎么弥补?"陈馆长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转向角落里的小七。只见小七轻轻起身,从书架上取下《朱家故事》绘本:"这个故事或许能给大家启发。"她跪坐在地垫上,翻开书页时动作轻柔得像展开一幅古画,"当爸爸和兄弟把家务全推给妈妈,家里会变成什么样?"
家长们的目光随着小七的讲述移动。她模仿故事里爸爸的大嗓门时故意压低声音,学妈妈叹气时又微微佝偻肩膀。讲到结尾处,她合上书轻声说:"家庭分工、情绪表达,都是孩子眼中的'家风模板'。"朵朵妈妈悄悄抹了把眼泪,纸团在手心攥得发皱。
课后,小七拉着陈馆长参观幼儿园的"家风树"。这棵用废旧树枝改造的艺术装置上,挂满孩子们绘制的家庭画像:有的画着全家一起包饺子,有的画着爷爷教写毛笔字。"我们每周会让孩子分享'家里的温暖时刻'。"小七指着树干上的便签纸,上面歪歪扭扭写着"爸爸教我修玩具车""妈妈陪我数星星"。陈馆长抚摸着树皮上的刻痕,突然感慨:"真正的家风教育,原来藏在这些鲜活的生活片段里。"
此后每个周三的家长课堂,小七总是最认真的"学生"。儿童心理学专家讲敏感期时,她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标注重点;非遗传承人演示剪纸艺术时,她笨拙地跟着折纸,手指被剪刀磨出红印也浑然不觉。保育员张老师笑她:"园长比备考的学生还拼命。"她却晃着写满批注的笔记本:"不学习怎么当孩子们的'百科全书'?"
一个雪夜,小七留在办公室整理课堂录音。窗外的积雪映着路灯,将教案本染成柔和的乳黄色。她突然想起白天玲玲爸爸的提问:"工作太忙该怎么陪伴孩子?"笔尖悬在纸面许久,终于落下一行字:"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旅程。就像我们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家长也在教会我们如何搭建家校桥梁。"
远处传来火车的汽笛声,惊飞了栖在彩绘墙上的麻雀。小七合上笔记本,望着走廊里"家长学校"的灯牌——那是孩子们用陶泥捏的字母,虽然歪歪扭扭,却被擦得锃亮。她知道,当书香与家风交织,这座理想国里生长的,不仅是稚嫩的树苗,更是无数温暖的家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