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那个夏天,当“杨大权慈善力量基金会”的名字第一次被郑重写下时,我心里反复默念的,始终是“传递爱与温暖”这六个字。在此之前,我以个人名义做过不少零散的公益,总觉得善意如星火,即便微弱也该尽力点亮。但当真正下定决心成立基金会,看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如何让这份善意走得更远、更稳时,才真切感受到:原来爱一旦凝聚成团队的力量,是能生出撼动人心的温度的。
这份认知的深化,要从那年秦皇岛的一场大雨说起。
七月的秦皇岛,本应是海风轻拂的避暑胜地,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打乱了节奏。连续数日的暴雨让城市多处内涝,街道成河,不少低洼处的居民被迫转移,断水断电的困境让许多人陷入焦灼。新闻里滚动播报的灾情画面,像细密的雨丝一样揪着我们的心——那些在雨水中奔波的身影,那些守在安置点等待物资的眼神,让基金会的伙伴们不约而同地觉得:我们该做点什么。
那是基金会成立后第一次组织大规模的慈善行动,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们,带着一腔热血,也带着几分初生牛犊的生涩。得知许多受灾群众被困家中或安置点,最急需的是能快速补充能量的食物,我们当即决定:先送一批面包过去。联系供应商、协调车辆、统计数量……一群人忙得脚不沾地,短短一天时间,一百多箱面包就筹集完毕。当载着物资的货车缓缓驶出,车厢里堆满的不仅是封装好的面包,更是我们沉甸甸的期待——期待这些带着温度的食物,能为雨幕中的人们送去一丝慰藉。
然而,当我们真正站在秦皇岛的雨里,才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含义。滂沱大雨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豆大的雨点砸在伞面上噼啪作响,脚下的积水没过脚踝,每走一步都格外费力。安置点前人来人往,受困的居民们带着焦急的神情等待着,现场的秩序比预想中混乱得多。更让我们手忙脚乱的是,由于前期准备不足,我们甚至没来得及规划好分发的流程:该怎么排队?如何确保物资能公平地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箱子该怎么快速拆开?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
人手不足的短板在此时暴露得格外明显。我们基金会的核心成员只有五六个人,本以为一百多箱面包不算太多,可真到了现场,才发现光是搬运、拆箱、分发,就足以让每个人忙得团团转。有伙伴不小心踩进积水里,鞋子湿透了也顾不上换;有居民因为着急领物资往前挤,我们一边要维持秩序,一边要耐心解释,嗓子很快就喊哑了。雨越下越大,面包箱被雨水打湿了边角,我们只能用塑料布匆匆盖住,生怕里面的食物受影响。
那几个小时里,与其说是“有计划的赈灾”,不如说是“在慌乱中尽力托举”。我看着身边的伙伴们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看着他们明明己经疲惫不堪,却还是咬牙坚持着,心里又愧疚又感动。愧疚的是自己考虑不周,让大家跟着受累;感动的是,即便手忙脚乱,没有一个人抱怨,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补位——有人负责安抚情绪激动的居民,有人蹲在地上快速拆箱,有人踮着脚把面包递给抱孩子的母亲,每个人的动作里都透着一股“不能让大家空着手回去”的执拗。
就在这看似混乱的过程中,一些温暖的瞬间却悄悄涌了上来。一位阿姨接过面包时,特意把伞往我这边倾斜了大半,说:“小伙子,你们也不容易,快躲躲雨。”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看到我们忙不过来,主动跑过来帮忙搬箱子,他的衣服湿透了,却笑着说:“我年轻,有力气!”还有一位大爷,领完面包后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站在旁边帮我们维持秩序,大声喊着:“大家别挤,孩子们都在尽力呢,咱们互相体谅着点!”
这些细碎的善意,像雨幕里透进来的光,一点点驱散了我们的焦虑。当最后一箱面包分发完毕,我们瘫坐在路边的台阶上,看着渐渐散去的人群,虽然浑身湿透、疲惫不堪,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有伙伴忽然笑着说:“你看,虽然乱是乱了点,但好像……真的帮到大家了。”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幸福与感动”的真正含义——它不是完美无缺的计划,不是井井有条的流程,而是当你带着真心去做事时,那些从陌生人眼中流露出的信任,那些不期而遇的互助,那些“虽然不完美但我们尽力了”的踏实。当一位大叔远远地朝我们挥手说“谢谢”时,当一个小女孩举着面包对我们鞠躬时,所有的辛苦都变成了值得。
也是在那天,我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大规模的团体行动与个人行善有着本质的不同。过去我一个人做公益时,总觉得力量有限,能帮到的人寥寥无几,常常会因为“做不完”而感到无力。但这次,即便我们准备不足、人手紧张,凭借着团队的协作,一百多箱面包最终还是送到了最需要的人手里。我们能快速筹集物资,是因为有人负责对接供应商;我们能把物资运到现场,是因为有人协调车辆;我们能在混乱中维持基本秩序,是因为每个人都在主动承担责任。
这种“1+1>2”的力量,让我深刻意识到:个人的善意是珍贵的,但当善意凝聚成团队,就能形成更高效的行动力、更整合的资源链、更显著的帮扶效果。就像那天的雨,单个雨点或许微弱,但当无数雨点汇聚,就能滋养土地;而我们这群人,就像无数个想要传递温暖的雨点,因为有了“基金会”这个纽带,才得以在需要的地方,汇成一股能真正帮到人、暖到心的力量。
如今再想起秦皇岛的那场雨,记忆里的慌乱早己淡去,留下的是伙伴们并肩作战的身影,是陌生人递来的那半伞温暖,是“原来我们真的可以”的笃定。那次不完美的首次赈灾,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不足,更照见了团队协作的力量,照见了慈善路上最本真的初心——所谓传递爱与温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勇,而是一群人的同行。
而“杨大权慈善力量基金会”的故事,也正是从那场雨里,带着湿漉漉的真诚与笃定,开始了真正的生长。因为我们知道,未来的慈善路上,或许还会有风雨,还会有波折,但只要我们带着这份从雨幕中收获的感动与成长,手挽手往前走,就一定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世间的善意,从来都比想象中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