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晨雾还未散尽,"穗健狮艺坊" 的木门吱呀推开。阿健握着新扎的竹篾,看见门外站着几个背着行囊的少年,领头的女孩脖颈挂着褪色的狮头挂坠,眼神里闪着和当年小穗相似的光:"师傅,我们想学用稻穗编狮具。"
这己是第三批慕名而来的学徒。小穗将晒好的稻穗分类装进竹筐,金黄的穗子堆里还混着红、蓝、紫的染色秸秆。
"试试把穗尖交错编织。" 她俯身指导,发间的稻穗发簪轻轻摇晃。
这些年,他们改良的稻穗狮具不仅在传统狮队中流行,还登上了省城非遗展览。
祠堂后的空地上,新扎的狮头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
阿健突然听见熟悉的铃铛声,转身看见小穗抱着个襁褓走来,婴儿胖乎乎的手腕上系着迷你稻穗狮尾。
"阿公说,该教下一代踩鼓点了。"
她笑着将孩子放在鼓架旁,小家伙立刻伸手拍打鼓面,发出稚嫩的 "咚咚" 声。
远处传来火车的鸣笛。
阿健望着铁轨延伸的方向,那里即将举办国际非遗文化节,邀请函就摆在狮艺坊的案头。
他想起去年冬天,阿公临终前攥着他的手:"醒狮要走出去,可根得扎在土里。"
此刻脚下的泥土里,新割的稻茬正在春风中萌发。
暮色降临时,狮艺坊亮起暖黄的灯光。学徒们围坐在一起,将稻穗编织成细密的纹路。
阿健和小穗倚着门框,看着祠堂飞檐上栖息的归鸟。
夜风掠过檐角铜铃,混着稻穗狮具的沙沙声,仿佛无数醒狮在天地间齐声低吼,诉说着岭南大地上永不沉睡的传承与希望。
岭南的六月,蝉鸣还未攀上树梢,村口的荷塘却己泛起层层绿意。
阿健站在 "穗健狮艺坊" 门口,望着荷叶间零星绽放的白荷,忽然想起小穗说过,想做一版以荷塘为灵感的狮头。
"师父!荷花开了!" 学徒阿明的喊声从巷口传来。
阿健转身时,看见小穗抱着女儿小清,正踮脚往狮头的竹架上挂青荷纹样的绸带。小清咿呀学语,伸手去抓飘动的绸带,发间的稻穗发饰轻轻摇晃。
荷塘边的晒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狮艺课正在进行。
阿健将青狮头覆在肩头,带着孩子们踩着田埂上的碎步。荷叶在他们脚下沙沙作响,惊起一群白鹭。
"看!"
小穗突然指着荷塘中央,只见青狮倒影与白莲重叠,在水波中幻化成灵动的图案。
当晚,阿健和小穗坐在荷塘边的凉亭里。月光为荷叶镀上银边,远处传来零星的蛙鸣。
小穗将染成藕荷色的稻穗摆在膝头:"用这个编狮鬃,再缀上贝壳做的露珠..."
她的声音渐渐被蝉鸣吞没,阿健却己在脑海中勾勒出狮头在荷塘月色下舞动的模样。
几天后,当第一缕晨光掠过荷塘,新狮头终于完工。
藕荷色的稻穗狮鬃间,点缀着数十枚贝壳雕琢的露珠,狮眼处镶嵌着两颗通透的绿琉璃,恰似荷叶间滚动的晨露。
阿健戴上狮头,在荷塘边腾空跃起,溅起的水花沾湿了狮鬃,贝壳与稻穗碰撞出清脆声响。
"爸爸!" 小清的欢呼从岸边传来。
阿健循声望去,看见女儿正挥舞着自己扎的迷你荷狮,小穗站在一旁微笑,手中的相机定格下这一幕。
风掠过荷塘,万千荷叶翻涌如绿色浪潮,新狮在晨光中昂首,仿佛将整个盛夏的生机都凝聚在了舞动的身姿里。
荷塘的清香还萦绕在鼻尖,省城非遗中心的加急信函便送到了狮艺坊。国际民俗文化交流活动将在月中开幕,主办方点名邀请 "稻穗醒狮" 与荷塘主题狮头同台展演,还特意要求加入水上舞狮环节。
"水上舞狮?" 阿健着信函,目光投向波光粼粼的荷塘。
荷叶簇拥的水面看似平静,实则暗藏漩涡,舞狮时稍有不慎,狮具便会沉入塘底。
小穗将小清抱到膝头,指尖轻点女儿发间的稻穗发饰:"用中空的竹篾加固狮架,再给稻穗镀上防水桐油。"
接下来的日子,狮艺坊彻夜亮着灯火。
阿健带着学徒们在荷塘边搭建水上竹台,竹影在水面摇曳,倒映出他们忙碌的身影。
小穗则带着女孩子们将荷花瓣拓印在绸布上,制作狮头的装饰纹样。
小清在一旁有样学样,把碎荷叶贴成歪歪扭扭的狮脸,逗得众人忍俊不禁。
展演当日,荷塘被彩灯装点成梦幻世界。
阿健与阿明搭档的青荷狮率先登场,狮头掠过水面时,贝壳露珠溅起晶莹水花,与岸边的荷灯交相辉映。
当狮身腾空叼起高悬的 "莲灯绣球",满池荷叶仿佛都在随着鼓点起伏。
掌声雷动间,阿健突然听见熟悉的童谣声。循声望去,只见小清戴着自制的迷你荷狮头,正领着一群孩子在岸边模仿舞狮。
小穗站在人群中央,手中的摄像机微微颤抖,镜头里,不只是精彩的狮艺表演,更是醒狮文化在一代代人手中绽放的鲜活传承。
夜风拂过,荷塘泛起层层涟漪,将狮头的倒影揉成万千星光。
阿健摘下狮头,看着汗湿的额头在月光下闪烁,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坚守,而是如同这荷塘里的莲,在岁月的滋养中,不断生长出新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