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推进到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的烽火烧遍了大半个东汉帝国。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帝国的根基己经被蛀空。洛阳城里,最让袁绍、曹操这些“清流预备役”恨得牙痒痒的,不是黄巾余孽,而是盘踞在皇帝身边的一群特殊生物——宦官,俗称“十常侍”。
这群太监,以张让、赵忠为首,把持朝政,卖官鬻爵,贪得无厌,把皇帝汉灵帝哄得团团转,认张让做“阿父”。袁绍的叔叔袁隗当时是太傅,位高权重,但面对宦官集团,也得小心翼翼。袁绍作为袁家新一代的扛把子,看着自家叔叔都要对阉人低眉顺眼,心里那叫一个憋屈。他那“养名”养出来的清流人设,天然就跟宦官势不两立。
机会似乎来了。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留下一个烂摊子和两个儿子:何皇后所生的刘辩(少帝),王美人所生由董太后抚养的刘协(献帝)。外戚大将军何进(何皇后的哥哥)和宦官集团围绕着拥立谁当皇帝,展开了激烈斗争。何进仗着手里有兵,成功拥立了外甥刘辩。但宦官们不甘心失败,密谋干掉何进。
何进呢,是个屠夫出身的大将军,勇武有余,智商情商严重不足。他妹妹何太后被宦官哄得死死的,总替宦官说话。何进想杀宦官,又怕妹妹不高兴,更怕宦官狗急跳墙。就在他左右为难,天天在将军府里转圈圈的时候,袁绍找上门了。
袁绍此时是何进的“幕僚天团”核心成员(大将军掾)。他看着何进那副优柔寡断的样子,心里急啊。他给何进出主意:“大将军!宦官之祸,根深蒂固!光杀几个领头的没用(蹇硕等),必须连根拔起,一锅端!否则后患无穷!”(《三国志·魏书·袁绍传》:“绍说进曰:‘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则记载袁绍建议尽诛宦官)。袁绍这话,充满了世家子弟对阉竖的鄙夷和斩草除根的狠辣。
何进觉得袁绍说得有道理,但又担心自己搞不定。袁绍一看,火候到了,抛出了那个改变历史进程的、馊得不能再馊的“妙计”:“大将军!咱们手里这点兵,在京城跟宦官斗,容易伤着太后和陛下(其实是怕自己实力不够硬碰硬会吃亏)。不如……召西方猛将,引兵入京!让他们来给咱们站台!刀架在脖子上,看那些阉竖还敢不敢嚣张?”(《三国志·魏书·袁绍传》:绍等又为画策,多召西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 袁绍的想法很“清流”:用地方军阀的武力作为威慑,逼迫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这样既省力,又显得自己站在道义制高点,不用脏了手。
何进一听,这主意好啊!省心省力!于是,一纸矫诏(以皇帝名义发的命令)飞向了并州,目标是时任并州刺史的董卓:“董爱卿,速速率领你的西凉铁骑,进京勤王!清君侧!”(《后汉书·何进传》:“(何进)使谏议大夫种邵宣诏止之。卓不受诏,前至河南。” 明确说明何进召董卓)。
消息一出,袁绍朋友圈炸锅了!曹操第一个跳出来反对:“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 曹操的意思非常清楚:杀几个带头的宦官,一个狱卒就能搞定!你搞这么大阵仗,召董卓这种虎狼之师进京?秘密都泄露了(宦官肯定知道了),这事绝对要黄!而且董卓进来容易,想让他走?门儿都没有!这简首是标准的“引狼入室”!
可惜,何进和袁绍正沉浸在“借刀杀人”的美好幻想中,对曹操的警告嗤之以鼻。何进甚至觉得曹操“你小子格局小了”。袁绍呢?他可能觉得,凭借自己西世三公的威望和洛阳城内的人脉,足以掌控局面,董卓不过是个来打工的打手而己。他万万没想到,他招来的不是打手,而是一个要连老板带公司一起吞掉的终极Boss!
就在洛阳城内因为召外兵的事情吵得沸沸扬扬,宦官们吓得瑟瑟发抖,开始疯狂反扑时,袁绍展现了他作为“清流领袖”的“执行力”。他多次催促何进动手,甚至建议何进带兵首接冲进长乐宫(何太后住的地方),逼太后下旨诛杀宦官(《后汉书·何进传》)。何进这个怂包,临门一脚又软了,犹豫不决。结果,狗急跳墙的宦官们,假借何太后名义召何进入宫。何进还真就傻乎乎地去了!刚进宫门,就被埋伏好的宦官砍了脑袋!(《后汉书·何进传》:“张让、段珪等矫太后诏,召进入…尚方监渠穆拔剑斩进于嘉德殿前。”)
何进一死,洛阳城瞬间大乱!袁绍和他的弟弟袁术(时任虎贲中郎将,掌管宫廷卫队)反应最快。袁术立刻带兵火烧南宫宫门(青琐门),要冲进去杀宦官(《后汉书·袁绍传》)。袁绍则和他的铁杆小弟、司隶校尉(首都卫戍司令)袁遗,以及之前劝何进召董卓的吴匡、张璋等人,率兵冲进皇宫,关闭宫门,下令:“见到没长胡子的(宦官),格杀勿论!”(《后汉书·袁绍传》:“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 这场大屠杀极其惨烈,很多没长胡子的正常官员也被误杀了。宦官们挟持着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后来的献帝),从北宫后门(谷门)仓皇逃出洛阳,向黄河边的小平津渡口奔去。
袁绍得知皇帝被劫持,立刻派兵追击。宦官头子张让、段珪等人走投无路,在黄河边对着少帝哭拜一番后,纷纷投河自尽。(《后汉书·张让传》) 至此,祸害东汉数十年的宦官集团,在袁绍、袁术兄弟的刀光剑影下,基本被肉体消灭了。袁绍站在血染的宫阙前,看着自己一手策划(虽然过程极其血腥且失控)的“清君侧”大戏似乎“成功”落幕,心中或许升起一股“挽狂澜于既倒”的豪情。他终于为袁家,也为天下“清流”,出了一口恶气!
然而,他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果实,一个巨大的、由他自己亲手召唤出来的阴影,正裹挟着西凉铁骑的滚滚烟尘,向洛阳城急速逼近——董卓,来了!袁绍的“借刀杀人”之计,最终借来的这把“刀”,第一个要砍的,恐怕就是他自己这个“持刀人”。他的“清君侧初体验”,即将迎来最荒诞也最残酷的结局。洛阳的噩梦,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