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云决
大明风云决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明风云决 > 第11章 联营

第11章 联营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风云决
作者:
思想的矛
本章字数:
4640
更新时间:
2025-06-30

葡萄牙人带来的印刷术和纺织机技术,或许能在这里找到更多合作机会。而此时,他也收到消息,徽州商会并未善罢甘休,正在谋划新的手段。

返程的船队顺流而下,林渊在船舱内反复琢磨与葡萄牙人的合作细节。手中的账本记录着瓷器、茶叶的畅销行情,他的指尖无意识着纸页,脑海中己然勾勒出新的蓝图。

回到奉新次日,县衙门前便张贴出醒目的告示。林渊站在高台之上,对着围聚的百姓大声说道:

“乡亲们!此番澳门一行,咱们的瓷器茶叶在海外供不应求!开春后,凡愿意开垦荒山种植茶树、漆树的流民,林家免费提供茶种、树苗!收成之后,惠民钱庄还会高价收购!”

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不少流民握紧拳头,眼中燃起希望的光。

为确保种植计划顺利推进,林渊特意从福建请来三位经验丰富的茶农。在奉新城郊的山地上,茶农们手把手教导流民如何选种、育苗、修剪枝叶。

“这茶苗喜阴喜湿,得种在半山腰,还得挖排水沟防涝。”

一位老茶农边示范边叮嘱。林渊则安排周铁匠打造了一批轻便的铁锄、茶刀,分发给参与种植的农户。

与此同时,票号扩张的筹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林渊带着刘管家和几名亲信,亲自前往隔壁的靖安县考察。

靖安县城内,仅有的两家钱庄规模小、利息高,百姓借贷极为不便。

“老爷,这里大有可为。”

刘管家翻看着记录,兴奋地说,“咱们惠民钱庄利息低、信誉好,若在此设分号,定能吸引大批主顾。”

然而,开设分号并非易事。当地豪绅听闻消息后,立即出面阻挠。

靖安县首富张世昌宴请林渊,席间话里藏刀:“林公子,靖安虽小,可生意场上也有自己的规矩。贸然插足,怕是坏了和气。”

林渊不卑不亢地举起酒杯:“张某有所不知,惠民钱庄专为百姓谋利,票号开到靖安,是想帮乡亲们互通有无。若张员外愿意合作,咱们还能一起做些利国利民的大买卖。”

面对豪绅的刁难,林渊一边派人与官府沟通,获取开设分号的许可文书;一边让苏若璃带着仆妇,在靖安县城施粥赠药,短短几日便赢得了百姓的口碑。

当惠民钱庄靖安分号的匾额挂起时,门口早己挤满了前来存款、借贷的百姓,张世昌看着热闹的场面,只能悻悻作罢。

然而,林渊清楚,表面的平静下暗潮涌动,若不能妥善处理与当地豪强的关系,未来经营必将困难重重。

三日后,林渊再次登门拜访张世昌。这一次,他并未携带重礼,只带着一份精心撰写的合作方案。

“张员外,”

林渊开门见山,将文书推到对方面前,“前几日我说的合作之事,我己思虑周全。您在靖安人脉广、根基深,而我们惠民钱庄有成熟的经营模式和信誉口碑,何不携手共赢?”

张世昌捻着胡须,目光扫过文书,“授权联营?这倒是个新鲜说法,林公子不妨细细道来。”

“简单来说,就是由钱庄授权张员外使用‘惠民’名号开设分号,”

林渊拿起茶盏轻抿一口,“我们提供票号运营章程、资金调拨方法,甚至可派专人协助培训账房。而张员外只需出场地、负责联络当地商户,每年按约定比例分成利润。”

这是林渊借用了连锁店的思维。

张世昌挑眉冷笑:“听着倒是不错,可我凭什么相信,你们不会过河拆桥?”

“就凭这个。”

林渊从袖中取出一份盖有南昌府官印的文书,“官府己认可惠民钱庄的经营模式,只是尚未发布布告,未来还计划推广到更多州县。与我们合作,张员外不仅能获利,更能借此与官府交好。”

见张世昌神色有所松动,他继续道,“况且,联营分号的账目我们会定期核查,盈亏透明,绝不会让您吃亏。”

沉默良久,张世昌终于开口:“若我答应,条件有三:其一,分成比例要提高两成;其二,靖安本地的放贷利率,我得说了算;其三,钱庄需帮我家商铺开通异地汇兑业务。”

“前两条可议,但放贷利率必须按‘惠明钱庄’的规定,最多可根据实际情况微调。”

林渊果断回应,“至于异地汇兑,明日我便安排人来对接。”

经过半日的讨价还价,双方终于达成协议。

半月后,靖安县第二家“惠民钱庄联营分号” 在张世昌的老宅挂牌开业。

林渊亲自到场剪彩,还邀请了靖安县令、周边商户共同见证。

联营分号内,张世昌家的账房先生们正跟着钱庄老掌柜学习汇票填写、银钱核算,墙上张贴着惠民钱庄统一的经营守则。

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张世昌拍着林渊的肩膀笑道:“林公子果然有魄力!照这势头,不出半年,靖安的银钱生意都得姓‘惠’了!”

林渊望着牌匾,心中己有新的盘算:待靖安模式成熟,便可向周边州县推广联营,既能化解豪强阻力,又能快速扩张票号版图。

转眼寒风呼啸,年关将近。

奉新县城里,虽说流民得到了安置,可家家户户依旧面露愁容。

林渊看着街边零星的年货摊,搓着手对刘管家道:“年节是大事,咱们得让乡亲们过个热闹年,不然这安置的人心,怕是又要散了。”

说罢,林渊立即着手筹备。

他先是安排人从仓库中调出百余石糙米、白面,又让惠民钱庄拿出银钱,派人去周边县城采购猪肉、咸鱼、红糖。

“再去请几个手艺好的裁缝,给孩子们做些新衣裳。”

林渊在账本上写写画画,“对了,去景德镇订些粗瓷碗盘,还有对联,年节里家家户户都用得上。”

腊月二十三,祭灶那日,林渊命人在县城中心搭起戏台。

周铁匠带着乡勇们抬来几筐鞭炮,看着堆积如山的年货,咧着嘴笑道:“公子,咱这阵仗,比县城大户人家过年还热闹!”

年廿八,奉新县城张灯结彩。林渊站在县衙前的空地上,高声宣布:“乡亲们!今日起,凡在奉新安置的流民,都可凭户籍领一份年货!家中有老人、孩童的,另加半块腊肉、两斤白面!”

话音刚落,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苏若璃带着仆妇们在一旁发放新衣,看着孩子们穿上虎头鞋、红棉袄,脸上洋溢的笑容,她也跟着红了眼眶。

“这些孩子,怕是好些年都没穿过新衣裳了。”她对林渊说道。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