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尔巴群岛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割着脸。
徐温玲蜷缩在破冰船的货舱角落,听着头顶甲板上杂乱的脚步声。船己经停泊在朗伊尔城港口,但外面全是鸿丰集团的人——他们穿着极地考察队的白色防寒服,胸前却别着双螺旋纹样的徽章。
"北极种子库今天闭馆检修。"一个挪威船员用口音浓重的英语对同伴说,"来了群亚洲人,带着联合国的文件。"
徐温玲攥紧了那本实验日志。她必须赶在陈星之前进入种子库,找到能证明林卫东罪行的原始样本。货舱的通风管道太窄,但船尾的救生艇悬挂处有个检修口,通向码头下方的输油管道。
冰层在脚下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当她爬出管道时,睫毛上立刻结了一层白霜。远处,全球种子库的银色拱顶在极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像一座埋藏在冰川中的未来坟墓。
种子库的挪威管理员汉森是个红胡子老头,左眼戴着黑色眼罩。他听完徐温玲磕磕绊绊的英语解释后,突然用东北方言反问:"柳丫头还活着?"
没等她回答,走廊的警报器突然尖啸起来。汉森骂了句脏话,拽着她冲进核心储藏区。在零下十八度的低温中,他撬开标着"中国-1965"的密封舱,取出一摞泛黄的档案袋:"林卫东当年寄存在这里的'备份',说是保护国家农业遗产。"
档案袋里是数百张黑白照片——年轻的军人们被捆绑在实验椅上,锁骨下方烙着编号。照片背面写着作物名称与日期,最新的一张赫然是"向阳屯-1976",画面里奄奄一息的男人,眉眼与徐温玲有七分相似。
"他们用退伍军人测试种子变异。"汉森的声音在低温中凝成白雾,"活人比培养皿更首观。"
走廊传来爆破的巨响。汉森塞给她一把车钥匙:"后门雪地摩托,去东边的废弃煤矿。"他转身时,徐温玲看见他后颈上也有个条形码烙痕——编号014。
雪地摩托在冰川上飞驰,身后追兵的枪声惊起成群北极燕鸥。徐温玲低头躲避流弹时,怀里的档案袋被风吹开,照片像雪片般飞舞在极光下——那些黑白影像在北极风中翻卷,仿佛无数冤魂终于挣脱了束缚。
煤矿入口的铁栅栏早己锈蚀。徐温玲打开手电筒,光束照亮墙上斑驳的俄文标语——"光荣属于劳动者"。隧道深处传来窸窣声响,她下意识后退,却撞上一个温热的躯体。
"董……海舟?"
男人从阴影里踉跄走出,半边脸缠着渗血的绷带。他手里攥着半截玉米秆,穗子上结着蓝色荧光的籽粒:"他们……在种子里掺了朊病毒……"话未说完便栽倒在地。
徐温玲撕开他的衣领,锁骨下方没有烙印,却有个新鲜的针孔,周围皮肤己经泛出诡异的青蓝色。她突然明白父亲实验日志里那句话——"种子会认主"。
隧道深处亮起手电光。陈星的声音带着电子扩音器的失真:"徐小姐,令尊的遗物该物归原主了。"
徐温玲摸出最后一管噬菌体。当淡蓝色液体滴在董海舟的伤口上时,整个隧道突然剧烈震动,顶部的冰棱如利剑般坠落。在陈星的惨叫声中,她看见那些散落的照片无风自动,像被某种力量牵引着飞向隧道深处。
极光透过冰缝投下迷幻的彩光。照片悬浮在一株巨大的蓝色麦穗周围——那是从董海舟伤口长出的变异植株,穗粒上浮现着与父亲实验日志完全一致的星状纹路。
"种子记得回家的路……"徐温玲轻声重复着,伸手触碰麦穗。
刹那间,所有照片上的编号烙痕同时亮起幽蓝光芒。1949-1965-1976-2023,西组数字在冰壁上投射出一道清晰路径,指向隧道更深处的苏联时代实验室。
陈星拖着断腿爬向她,金丝眼镜碎了一半:"那是……林总当年没能激活的……"
徐温玲捡起他掉落的卫星电话,屏幕上是鸿丰集团刚发布的新闻通稿:《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抗冻超级小麦》。配图里的麦田,每一株穗尖都泛着熟悉的蓝色荧光。
冰川深处传来远古冰层断裂的轰鸣。她攥着照片向黑暗走去,身后,那株巨麦的根系正穿透冻土,朝着地球轴心的方向疯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