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下乡知青
70年代下乡知青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70年代下乡知青 > 第29章 实验二代

第29章 实验二代

加入书架
书名:
70年代下乡知青
作者:
金扬
本章字数:
3386
更新时间:
2025-07-02

赫尔辛基的雪下得比哈尔滨更安静。

徐温玲蜷缩在有轨电车最后一排,窗外的北欧街景在结霜的玻璃上模糊成一片冷色调的油彩。她数着口袋里的玉米粒——只剩七颗了,每一颗胚芽上都带着那道诡异的蓝色荧光。

"下一站,卡利奥。"车厢广播里传来芬兰语报站。徐温玲把董海舟的纸条又看了一遍,铅笔字迹己经被汗水晕开:"红房子,三楼,姑姑。"

电车停在一栋赭红色砖房前。三楼窗户透出橘色灯光,窗台上摆着一排陶土花盆,枯死的天竺葵枝条在寒风中轻颤。徐温玲按响门铃时,听见屋内传来玻璃器皿碰撞的清脆声响。

开门的女人约莫六十岁,灰白头发扎成严谨的发髻。她穿着实验室白大褂,左胸口袋别着枚铜质顶针——和万咏方那枚一模一样。

"你迟到了三天。"女人用带东北口音的中文说,目光扫过徐温玲冻裂的嘴角,"万丫头呢?"

实验室的暖气熏得人头晕。徐温玲捧着热可可,看女人——她自称"柳工"——在离心机前忙碌。墙上钉着张泛黄的世界地图,从哈尔滨到赫尔辛基画着条红线,沿途标注着各种日期和经纬度。

"林卫东的种子走私路线。"柳工将一滴蓝色液体滴在载玻片上,"从东北黑土地到北欧实验室,他偷了半个中国的原生种子专利。"

显微镜下,玉米胚芽的横切面呈现出诡异的星状结构。柳工调整物镜时,白大褂袖口滑落,露出手腕内侧的条形码烙痕。

"1965年那批'育种员'的编号。"她注意到徐温玲的目光,"你父亲是017,我是023,万丫头是唯一逃出去的实验二代。"

窗外突然传来汽车急刹的声音。柳工迅速拉上防辐射窗帘,从培养箱取出三支密封试管:"拿着,这是破解辐照标记的噬菌体。"试管标签上写着俄文代号,其中一支的保质期赫然是"1965.11.03"。

楼梯间传来靴子踩踏的闷响。柳工推开书柜后的暗门,把徐温玲塞进狭窄的通风管道:"去北极圈种子库,找挪威人汉森。"她最后塞来的牛皮纸袋里,装着本靛蓝色封皮的实验日志,扉页印着褪色的"绝密"钢印。

通风管道像一条冰冷的钢铁肠道。徐温玲爬行时,听见楼下传来玻璃器皿砸碎的脆响,接着是柳工用芬兰语高声叫骂。一声闷响后,世界突然安静得可怕。

零下二十度的寒风撕扯着外套。徐温玲跌跌撞撞跑向港口时,怀里的试管贴着心口发烫。货运码头的公告牌上,"北极光号"破冰船正在装载最后一批集装箱。她混入搬运工队伍时,听见两个俄罗斯水手用英语交谈:

"……第三舱的玉米又在发芽……"

"见鬼,这次连冷藏舱都……"

货舱里弥漫着奇怪的甜腥味。徐温玲撬开标注"实验器材"的木箱,里面整齐码放着数百支真空密封管——每支管子里沉睡的麦穗,都能在中国农业志上找到对应的地方品种。

破冰船鸣笛启航时,徐温玲躲在备用救生艇里翻看那本实验日志。1965年11月3日的记录页上,父亲清秀的笔迹写着:"对照组7号出现自主突变,怀疑与退伍军人血清有关。"夹在页缝里的老照片上,年轻的柳工站在林卫东身旁,手里捧着的麦穗泛着熟悉的蓝色荧光。

船舱突然剧烈震动。徐温玲扒开防水布缝隙,看见漆黑的海面上亮起刺目灯光——三艘快艇正包抄过来,艇首站着持枪的黑衣人。最前方快艇上,陈星的金丝眼镜反射着探照灯的冷光,他手里举着的正是柳工那枚染血的铜顶针。

浮冰撞击船体的轰鸣声中,徐温玲摸出口袋里最后七颗玉米。在实验日志最后一页,她发现了父亲用隐形墨水绘制的配方:用蓝光种子与雪水按7:3比例混合,可生成强效植物生长素。

当第一支试管坠入北大西洋的黑暗深渊时,海面突然浮现出诡异的蓝色光晕。接着是第二支、第三支……破冰船周围的海水开始翻涌,某种肉眼可见的绿色脉络在冰层下疯狂蔓延。

陈星的快艇突然失控打转。徐温玲看见无数翠绿的嫩芽穿透艇身钢板,在零下三十度的寒风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抽穗。快艇上的枪声变成了惊恐的尖叫——那些疯长的麦秆缠住了他们的手脚,金黄的麦穗从枪管里喷涌而出。

"……种子记得回家的路……"徐温玲想起父亲常说的这句话时,第一缕极光正掠过斯瓦尔巴群岛的上空。在破冰船驶向的远方,全球种子库的银色舱门在雪原上闪烁如诺亚方舟。她抱紧那本实验日志,掌心里的最后一颗种子正在发烫,仿佛一颗即将苏醒的心脏。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