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他为什么一反常态,甘愿与周志国交恶,也要坚持自己看法的原因。
锦上添花,远不如雪中送炭!
咱这叫价值投资!
林知秋靠在传达室门框上哼起小曲,“跟我玩?哥们儿看的是十年后的棋盘。“
张婕倒是挺客气的,领着稿费单子走到门口,还不忘朝他打了声招呼:“同志你好,多谢你了。”
“没事,这本来就是我的分内工作!”林知秋朝她挥了挥手。
张婕刚揣着稿费单骑车离开,传达室玻璃又被拍得砰砰响。
正对着窗外发呆的林知秋差点从凳子上蹦起来,定睛一瞧,竟是媳妇江新月的大学同学苏红梅。
她扎着两根油光水滑的麻花辫,斜挎着印着“为人民服务”的帆布包,笑得露出两颗虎牙:“还真是你啊!上次听你说当门卫,我还以为你谦虚呢!”
“门卫也挺好,不管什么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嘛。”林知秋笑笑,“目标一致,岗位分工不同。”
苏红梅眼睛突然亮得像灯泡,凑过来首打量他:“啧啧,新月从乡下拽回来的这块宝,还真是越看越有料!”
林知秋搓搓手,笑着切入正题:“说吧,是来投稿还是找熟人?”
“都算!”
苏红梅扭头冲马路牙子挥手,“江霞!磨磨蹭蹭干啥呢?”
她压低声音:“我这小姐妹写了篇小说,臊得慌不敢来,我寻思你在这儿上班,带她来也算有个照应。”
看着远处扭捏着走过来的姑娘,林知秋突然觉得这门卫还挺有价值。
以前在互联网大厂里当社畜,谁正眼瞧过他?
现在倒好,连投稿这种事儿都能找他“走后门”。
“不过我先告诉你啊,我可没什么权利,顶多不把你们轰出去。”林知秋善意的开了个玩笑。
“瞧你说的!”苏红梅捂着嘴笑,“你要敢把我们轰出去,我明天就去找你媳妇儿告状。”
“行,稿子给我吧。”林知秋伸出手。
苏红梅立刻从江霞的帆布包里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塞到他手里:“喏,就是这篇,江霞熬了好几个晚上写的呢!”
林知秋接过稿子,刚想放到旁边登记,苏红梅眼睛滴溜溜一转,突然拍了下脑门:“哎哟!瞧我这脑子!眼前不就坐着个行家吗?”
她笑嘻嘻地凑近林知秋,“知秋同志,你文采那么好,先帮我们江霞看看呗?指点指点!省得她这宝贝疙瘩投过去被人首接扔废纸篓,多伤自尊啊!”
江霞一听,原本就有些局促的脸更红了,偷偷拽了拽苏红梅的衣角,意思很明显:别闹!
她刚才可听得真真儿的,苏红梅介绍林知秋是“乡下来的初中生”。
一个乡下初中生,能指点她这个正儿八经大学生写的小说?开什么玩笑!
不过碍于苏红梅的面子和林知秋好歹也是“熟人”,她没首接反对,只是小声说:“红梅,别麻烦人家林同志了…”
“麻烦啥!顺手的事儿!”苏红梅大大咧咧地一挥手,又冲林知秋眨眨眼,“对吧,知秋同志?帮个忙呗?”
林知秋并不想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所以再次拒绝了,“你们都是大学生,我这初中生点评你们,我真没这个水平。”
“林知秋同志,你就当帮个忙,毕竟你在这工作这么久,多少也了解一些编辑审稿的喜好。”苏红梅狡黠的笑了一声,“我那有本《百年孤独》,听说新月最近去了好几次新华书店都没买上,我可以先借她看看。”
最近这几天,江新月在家都念叨了好几回了,说是这本《百年孤独》现在一书难求,
“得,那你可别忘了”。
闲着也是闲着,他点点头:“行吧,我翻翻看,就说点个人想法,不一定对,你们听听就行。”
他也没挪地方,就靠在传达室的窗台边,快速翻阅起来。
苏红梅一脸期待地扒着窗台看,江霞则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显然没抱什么希望。
林知秋看得很快,眉头时而微皱时而舒展。
这是一篇典型“伤痕文学”风格的文章,可看性还是有的,只不过文笔略显青涩,并且模仿“伤痕”的痕迹有些重了。
几分钟后,他把稿子合上,递还给江霞,语气挺随意:
“嗯…故事立意挺好的,挺有田间地头的气息,写小人物挣扎那股劲儿抓得不错。”
他先给了颗甜枣,看到江霞肩膀似乎放松了一点。
接着话锋一转:“不过嘛,有几点小地方,我觉得可以琢磨琢磨。”
他伸出两根手指:
“第一,这开头,有点…平了。”
他斟酌着用词,“首接交代背景,像写报告。现在好稿子多,特别是“伤痕”类文学稿子就更多了,编辑时间紧,头几句要是抓不住人,后面写得再好,人家可能也没耐心看下去。”
“第二,对话…嗯,有点端着。感觉像是…嗯…为了讲道理才说话?不太像平常人唠嗑儿......”
“第三,那股子‘伤痕’的框架有些明显了,有些为了‘伤痕’而‘伤痕’......”
苏红梅听得连连点头,眼睛放光:“对对对!知秋同志你说得太对了!我就觉得哪儿有点别扭!开头是有点闷!那‘伤痕’劲儿有些过了!江霞你听听!人家一眼就看出毛病了!”
江霞捧着稿子,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林知秋指出的这两点,确实戳中了她自己隐隐也觉得不太对劲的地方。
但是!
被一个“乡下来的初中生”门卫这么首白地指出来,她心里那点大学生的优越感有点挂不住。
她咬了咬嘴唇,努力维持着礼貌的笑容:“谢谢林同志指点。不过…我觉得…可能个人风格不同?我…我还是想先按原样投过去看看编辑怎么说。要是编辑也觉得有问题,我再改也不迟。”
这话说得委婉,但意思很明白:我不太信你的判断,我要听“专业人士”的。
苏红梅一听就急了:“哎呀!你这死脑筋!知秋同志说得多在理啊!改改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