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爬上窗棂,洪清玲就醒了。她躺在床上,听着窗外潮水拍岸的规律声响,像一首永不停歇的摇篮曲。手机屏幕亮起,显示着宋远舟昨晚发来的那条消息——"他是我的英雄"。简单的五个字,却让她辗转反侧了半宿。
"玲玲,起来吃早饭了!"母亲的声音从楼下传来。
餐桌上摆着刚出锅的海鲜粥和油炸桧。父亲己经出门了,说是要去码头看看夜间涨潮对施工的影响。
"妈,那个宋远舟...就是昨天来村里的摄影师,您知道他住哪儿吗?"洪清玲搅动着碗里的粥,装作漫不经心地问。
林秀琴挑了挑眉:"哦,住老张家民宿了。早上我还看见他在小卖部买水呢。"她给女儿夹了块咸鱼,"怎么,对他有意见?"
"没有,就是随口问问。"洪清玲低头喝粥,热气氤氲中掩饰着自己微微发烫的脸颊。
饭后,洪清玲拎着父亲的老工具包去了码头。施工己经进入第三天,桩基部分完成了一大半。远远地,她就看见一个熟悉的高挑身影站在施工现场外围,正专注地拍摄着什么。
宋远舟今天换了身打扮——卡其色工装裤,深蓝色衬衫,袖子挽到手肘处,露出结实的小臂。他脖子上挂着专业相机,时而蹲下,时而侧身,寻找最佳角度。晨光给他轮廓分明的侧脸镀上一层金边,连睫毛都染成了浅金色。
洪清玲下意识放慢脚步,但宋远舟己经发现了她。他首起身,朝她挥了挥手,笑容明亮得晃眼。
"早上好,洪小姐。"他的声音里带着海风般的清爽,"打扰你们施工了。"
"叫我清玲就好。"洪清玲走近几步,"拍得怎么样?"
宋远舟翻转相机屏幕给她看:"抓到了很棒的镜头。那位老师傅教年轻人打桩的动作,特别有传承感。"
照片里,德叔正手把手教虎子的哥哥如何固定桩基,一老一少专注的神情被定格在画面中央,背景是晨雾中若隐若现的海平面。洪清玲不得不承认,宋远舟确实捕捉到了这个渔村的灵魂。
"你真的很会拍。"她由衷地赞叹。
"职业习惯。"宋远舟谦虚地笑笑,"对了,昨天那本书看了吗?"
"翻了一部分。你父亲对东海生态的研究很深入。"
"他要是听到你这么说会很高兴。"宋远舟的眼神柔和下来,"那本书是他毕生心血。"
两人并肩走向施工现场。洪清玲发现宋远舟走路时习惯性避开沙滩上的贝壳和小螃蟹,动作轻柔得像是在穿越一个易碎的梦境。这种对微小生命的尊重,让她对他的好感又添了几分。
"清玲!过来看看这个!"洪国胜在远处招手。
走近了,洪清玲才发现父亲正和几个老渔民围着一块刚挖出来的石碑讨论。石碑己经残缺不全,但依稀可见"建于一九五八"几个大字。
"这是当年建码头时埋的奠基石。"洪国胜激动地说,"没想到打桩时给挖出来了!"
宋远舟立刻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一刻。洪清玲看着父亲小心翼翼地擦拭石碑上的泥沙,脸上浮现出孩子般的喜悦。这一刻的父亲,与记忆中那个沉默寡言的中年男人判若两人。
"爸,我们把它立在码头边上吧,当个纪念。"洪清玲提议。
"好主意!"洪国胜拍拍女儿的肩膀,又对宋远舟说,"小伙子,给我们拍张合照?"
就这样,洪清玲和父亲一左一右站在石碑旁,背后是正在施工的新码头。宋远舟蹲下身,寻找最佳角度。透过取景框,他看到父女俩相似的眉眼和笑容,看到他们之间无需言语的默契。按下快门的瞬间,他感到心脏被某种柔软的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中午休息时,洪清玲发现宋远舟独自坐在礁石上吃三明治。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去。
"村里小卖部的伙食不太合胃口吧?"她递过一个保温盒,"尝尝我妈做的海鲜饭团。"
宋远舟惊喜地接过饭团:"太感谢了。其实..."他咬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哇,这太美味了!"
洪清玲忍不住笑了:"慢点吃,还有。"她在旁边坐下,两人之间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清玲,我有个冒昧的请求。"宋远舟突然正色道,"省海洋研究所下周有个关于近海生态保护的研讨会,我想邀请你去做个分享,讲讲你们村的渔业传统和生态保护经验。"
洪清玲惊讶地眨眨眼:"我?可我不是专家啊。"
"但你比你想象的更了解这片海。"宋远舟认真地说,"那些老渔民的经验,那些世代相传的捕捞禁忌,都是最朴实的生态智慧。"
海风吹乱了洪清玲的发丝,她伸手将它们别到耳后,思考着这个提议。宋远舟的目光追随着她的动作,又迅速移开,假装对远处的一艘渔船产生了浓厚兴趣。
"好吧,我试试。"洪清玲最终答应,"不过你得帮我准备资料。"
"当然!"宋远舟的笑容比正午的阳光还灿烂,"今晚我请你吃饭?就当是预祝合作愉快。村里有家不错的..."
他的话被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打断。洪清玲掏出手机,屏幕上显示着一个陌生号码。她走到一旁接听,脸色渐渐变了。
"怎么了?"挂断电话后,宋远舟关切地问。
洪清玲攥紧手机:"有个记者,说要做个关于渔村建设的专题报道..."她的声音有些发抖,"他们怎么会对这个小渔村感兴趣?"
宋远舟皱起眉头:"也许是因为码头修复工程?现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项目很受关注。"
洪清玲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她想起父亲的话——"人心隔肚皮",但眼前这个男人的眼神如此清澈,让她不自觉地想要信任。
"抱歉,我有点反应过度了。"她勉强笑了笑,"只是不习惯被媒体关注。"
宋远舟若有所思地看着她:"清玲,你是不是有什么顾虑?如果需要帮忙..."
"不用!"洪清玲反应过度地站起来,"我是说...我能处理好。抱歉,我得先回去了。"
她匆匆离开,留下宋远舟一人坐在礁石上,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村道拐角。
回到家,洪清玲立刻给银行经理打了电话。对方确认她的账户信息安全无虞,并保证中奖者信息受到严格保护。
"洪小姐,您的中奖信息是绝对保密的。"经理安慰道,"但您最近有没有进行过什么引人注目的支出?"
洪清玲咬着嘴唇,想起码头开工那天,自己在村委会签支票时,会计小张那惊讶的表情。当时在场的有五六个人...但六十多万的工程款,虽然对现在的她来说微不足道,在村里确实是个大数目。
挂断电话,洪清玲感到一阵眩晕。她必须更加小心,不能让人把码头工程和中奖联系起来。父亲的话在耳边回响:"人心隔肚皮啊..."
傍晚时分,洪清玲独自来到海边,想让清凉的海风平静自己纷乱的思绪。夕阳将海面染成金红色,远处,宋远舟的身影出现在沙滩上,正弯腰捡拾着什么。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去。
"在捡贝壳?"她轻声问。
宋远舟首起身,手里捧着几个色彩斑斓的贝壳:"清理沙滩。这些被潮水带上来的塑料碎片会伤害海洋生物。"
洪清玲这才注意到他脚边己经堆了一小堆垃圾——塑料袋、饮料瓶、破损的渔网...
"我帮你。"她蹲下身,开始捡拾附近的垃圾。
两人沉默地工作了一会儿,谁都没提下午的事。潮水渐渐上涨,海浪声填补了对话的空隙。
"关于那个记者..."宋远舟终于开口,"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忙。我在媒体有些朋友。"
洪清玲摇摇头:"谢谢,但这是我自己的事。"她停顿了一下,"宋远舟,你为什么对我们村这么上心?"
宋远舟望着远处的海平线:"因为我父亲临终前说,希望我能找到一片还保持着原生态的海。"他的声音很轻,"他说那样的海,才有治愈人心的力量。"
洪清玲心头一颤。她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宋远舟看这片海的眼神如此特别——那里面有思念,有遗憾,还有某种近乎虔诚的珍视。
"你找到了吗?"她轻声问,"那样的海?"
宋远舟转过头,目光落在她脸上:"我想我找到了。"
夕阳的余晖中,两人的视线交汇,又同时移开。某种微妙的情愫在潮汐之间悄然生长,如同沙滩上那些不起眼却顽强的小生命,在咸涩的海风中悄悄扎根。
回家的路上,洪清玲的手机再次响起。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洪小姐,我们想采访渔村码头修复工程,听说您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能否谈谈资金来源?——《海城日报》记者"
洪清玲的手指僵在屏幕上。她深吸一口气,回复道:"感谢关注。码头修复是全村集资项目,我只是协调人之一。具体事宜请联系村委会。"
发完这条消息,她立刻给老村长打了电话,请他帮忙统一口径——码头资金来自村民集资和政府补贴。老村长虽然疑惑,但爽快地答应了。
"玲玲啊,别担心。"老村长慈祥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村里人都记着你的好,不会乱说话的。"
挂断电话,洪清玲望向不远处自家亮着灯的小院,父亲的身影在窗前晃动。平静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啊...她必须更加谨慎,守护好这个秘密,守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宁静。
就在这时,另一条消息弹出,是宋远舟发来的一张照片——夕阳下,她弯腰捡拾垃圾的背影,轮廓被金光勾勒得格外柔和。配文只有简单的一句话:
"这片海,需要你这样的守护者。"
洪清玲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无论前路如何,至少此刻,有人懂她为何如此深爱这片海,这个渔村,这种简单却充实的生活。而这,或许比那八亿元更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