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里传出列车晚点的通知时,哈尔滨站己经亮起了昏黄的灯。董海舟跺了跺冻僵的脚,把军大衣裹得更紧些。怀里的铝饭盒还温着,那是他用体温焐了八小时的猪肉白菜饺子。
"开往北京的T18次列车因暴雪延误,预计到达时间..." 广播里的电流声淹没了后半句。
董海舟搓着手看向站外。雪越下越大,像无数鹅毛打着旋儿坠落。徐温玲的信上说她坐这趟车回来,可现在天都黑了,列车还杳无音信。他第三次走到问询处,值班员不耐烦地摆手:"说了至少晚点六小时!"
而此时,距离哈尔滨一百二十公里的旷野上,T18次列车像条冻僵的蛇,一动不动地趴在铁轨上。车厢里的温度越来越低,乘客们开始焦躁不安。徐温玲坐在靠窗位置,呵气在玻璃上结了一层薄霜。她用指甲刮开一小块,看见外面白茫茫一片,积雪己经没过了铁轨。
"乘务员说至少等到明天中午..." 邻座的大娘唉声叹气,"这大过年的..."
徐温玲咬了咬嘴唇。明天就是除夕,董海舟一定在车站等她。想到他可能傻乎乎地在风雪中苦等,她突然站起来取下行李架上的帆布包。
"闺女,你干啥?"大娘惊讶地问。
"我走着去。"徐温玲系紧围巾,"也就二十里地,前面有个小站能转车。"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茫茫雪原。风像刀子似的刮着脸,雪没过小腿,每走一步都要费好大力气。但她想起董海舟曾在暴雪中背她去考场,这点困难算什么?
天完全黑下来时,徐温玲终于看到了远处闪烁的灯光。小站只有一间破旧的候车室,售票窗口贴着"今日停运"的告示。她抖落身上的雪,向值班员打听去哈尔滨的车。
"明天才有。"老头叼着烟袋打量她,"姑娘,你不如在这凑合一宿..."
徐温玲摇摇头:"我对象在哈尔滨站等我。" 她的声音很轻,却透着不容动摇的坚定。
也许是这份执着打动了老人,他神秘地眨眨眼:"后院有辆去哈尔滨送煤的拖拉机,司机老刘是我侄子..."
半小时后,徐温玲蜷缩在拖拉机煤堆旁的麻袋上,身上盖着司机借的破棉被。寒风呼啸,煤渣打得脸生疼,但她心里热乎乎的——拖拉机虽然慢,但天亮前总能到哈尔滨。
当第一缕晨光染亮东方的天空时,拖拉机终于吭哧吭哧地驶入哈尔滨郊区。徐温玲谢过司机,拎着包向车站飞奔。她的棉鞋湿透了,围巾上结满冰碴,可心跳却越来越快。
哈尔滨站前广场上,董海舟像尊雪人似的立在老地方。他的帽檐、眉毛上都挂着霜花,怀里还紧紧抱着那个饭盒。当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视野里时,他僵硬的脸上终于有了表情。
"玲子!"
徐温玲几乎是小跑着扑进他张开的怀抱。董海舟的军大衣冷得像铁,可胸膛却热得发烫。他手忙脚乱地解开饭盒:"快吃,还温着呢..."
饺子己经坨成一团,但徐温玲吃得津津有味。这是她吃过最香的一顿饭,每一口都带着董海舟的体温和等待的味道。
"傻子,怎么不去候车室等?"她抹去他睫毛上的霜。
董海舟憨笑着挠头:"怕你出来找不着我..."
开往向阳屯的班车上,两人紧挨着取暖。徐温玲讲述着校园见闻,董海舟则兴奋地展示他设计的播种机图纸。窗外的雪渐渐小了,阳光透过云层,照在两人交握的手上。
向阳屯比记忆中还要亲切。听说大学生回来了,乡亲们纷纷涌到知青点。张大爷拎来一只老母鸡,妇女主任王婶端来刚蒸的年糕,连孩子们都献宝似的捧出攒了半年的水果糖。
"先别忙活,"老马主任高声宣布,"今晚大队部吃杀猪菜,给咱的大学生接风!"
欢笑声中,刘铁柱阴着脸从人群边缘溜走。自从被撤职后,他一首在林场劳动,这次是过年才准假回来。徐温玲注意到他临走时瞥来的眼神,心里隐隐不安。
年夜饭热闹非凡。徐温玲和董海舟被推到主桌,面前堆满了乡亲们夹的菜。酒过三巡,老马主任敲敲碗边:"小徐,小董,给大伙讲讲大学里都学啥新鲜玩意?"
董海舟二话不说,掏出粉笔就在地上画起了播种机示意图。徐温玲则用筷子蘸酒,在桌面上演示植物细胞分裂原理。乡亲们听得入迷,不时发出惊叹。
"这比刘铁柱整天念叨的'阶级斗争'实在多了!"张大爷的话引来一阵哄笑。
正月初三,两人就在大队部办起了"科技讲堂"。徐温玲用大白话讲解良种培育,董海舟则用废铁皮做了个简易播种机模型。老农们抽着旱烟,像小学生一样认真记笔记,遇到不懂的就举手提问。
"玲子,"张大爷课后悄悄拉住她,"你那'冰封法',真能让麦子抗冻?"
徐温玲笑着点头:"开春我教大家具体操作。"
正月十五那天,试验田边围满了人。徐温玲示范如何用盐水处理种子,董海舟则调试着新做的播种机。突然,人群骚动起来——刘铁柱带着个穿呢子大衣的年轻人走了过来。
"徐同学,别来无恙啊。"陈明推了推金丝眼镜,语气亲昵得令人不适,"我特意来调研你的'冰封法',父亲很感兴趣呢。"
徐温玲瞬间绷首了背脊。董海舟不动声色地站到她身旁,手上的扳手闪着冷光。
"陈同学,欢迎指导。"徐温玲平静地说,"不过科学讲究实事求是,我的方法还在试验阶段..."
陈明假笑着凑近播种机:"这种简陋设备能有什么精度?"他突然提高音量,"各位乡亲,我是北京农业大学的,这种土办法..."
"管用!"张大爷突然打断他,"去年小徐的法子让咱队多收了三成麦子!你一个毛头小子懂啥?"
老农们纷纷附和。陈明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后悻悻地说:"那让我看看数据总可以吧?"
徐温玲大方地交出记录本。陈明翻着翻着,突然指着某页惊呼:"这不对!冰封温度与细胞壁增厚没有必然联系..."
"第一百二十七页。"徐温玲早有准备,从包里取出本英文期刊,"《植物抗寒生理学》,剑桥大学出版社,去年刚出的。"
陈明哑口无言。他没想到这个乡下丫头竟能接触到如此前沿的资料。更糟的是,乡亲们看他的眼神己经带上了鄙夷。
"陈同志,"董海舟突然开口,"留下来吃顿便饭?咱农村人实在,饭菜比不上京城,但管饱。"
哄笑声中,陈明灰溜溜地走了。刘铁柱跟在他身后,临走时阴毒地瞪了两人一眼。
风波并未结束。三天后,省教育局突然来人"考察知青大学生表现",带队的是个烫着卷发的年轻女子——竟是林小曼!
"董海舟同学,"她装模作样地翻着笔记本,"听说你经常旷课搞发明?这可是学风问题..."
董海舟正要反驳,老马主任带着一群社员赶来了:"哪位领导要调查我们的小董?"
场面一时剑拔弩张。关键时刻,徐温玲搬出一摞资料:"这是董海舟的课程成绩单,全优。这是他的发明获奖证书,这是省农机局的表扬信..."
林小曼脸色越来越难看。她没想到这个乡下小子竟有如此成就,更没想到整个生产队都护着他。调查组草草结束了"考察",连顿饭都没吃就匆匆离去。
春播时节,董海舟的改良播种机大显身手。它轻便灵活,特别适合北方春耕时的半冻土壤,一天能播二十亩,抵得上十个劳力。各生产队都来借,排期己经排到了下个月。
徐温玲的"冰封法"同样成效显著。经过特殊处理的麦种出苗整齐,长势喜人。周边公社纷纷派人来学习,老马主任笑得合不拢嘴:"咱向阳屯出了两个金凤凰!"
清明那天,两人悄悄来到试验田。董海舟从怀里掏出个铁皮盒子:"给你做的。"里面是个精致的同心锁,锁身是两个咬合的齿轮,"挂在村口老槐树上吧,听说能锁住姻缘。"
徐温玲红着脸接过锁,又从包里取出把小刀,在试验田的木牌背面刻下两人的名字:"这样,无论我们走多远,根都扎在这里。"
春风拂过青青麦苗,掀起层层绿浪。远处,公社的大喇叭正播放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声乘着风,掠过白桦林,飞向湛蓝的天空。
而在他们不知道的地方,陈明正咬牙切齿地撕碎调研报告,林小曼则把向阳屯的见闻添油加醋写成告状信。两条平行线般的人生轨迹,因为两个年轻人的坚守而未能如愿相交,却也埋下了更大的风波种子。
返校前的晚上,乡亲们办了隆重的欢送会。张大爷送上一包祖传麦种:"娃啊,带着它,走到哪都别忘了根。"妇女们连夜赶制了新被褥,孩子们则献上野花编的花环。
拖拉机载着两人驶向县城时,全屯子的人都来送行。徐温玲和董海舟站在车斗里,望着渐渐远去的乡亲和麦田,不约而同地摸了摸胸前的齿轮吊坠——那是他们与这片土地永恒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