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和府花园,红枫似火,金桂飘香。小燕子歪在雕花藤椅上,白玉盘里堆满了丰绅殷德特意寻来的西域葡萄、南海荔枝。她咬下一颗紫莹莹的葡萄,汁水在舌尖爆开,望着廊下随风轻晃的铜铃,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笑意。
"夫人,少爷回来了!"丫鬟翠儿的声音从月洞门外传来。
丰绅殷德提着檀木食盒快步走来,发间还沾着几片枫叶。"瞧我给你带了什么?"他掀开盒盖,露出晶莹剔透的水晶糕,"苏州新来的厨子,用露水和着糯米粉蒸的。"
小燕子却没急着接,而是拽着丈夫的衣袖将人拉到身边:"殷德,皇阿玛最近可有什么动静?"
丰绅殷德微微一怔,从袖中掏出密信:"父亲传来消息,御史台消停了,但圣上召见军机大臣时,总有意无意提起和府。"他顿了顿,指尖着信笺边缘,"怕是还在怀疑赈灾之事另有隐情。"
"怀疑又如何?"小燕子抓起水晶糕咬了一口,碎屑落在月白色裙摆上,"皇阿玛当初把我嫁到和府,不就是想看我们内斗,好趁机拿捏公公?"她眯起眼睛,想起选秀那日乾隆意味深长的眼神——名义上是嘉奖救命之恩的指婚,实则是将她这枚棋子安插进和珅的势力中心。
丰绅殷德握住妻子的手,感受到指尖的凉意:"那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父亲虽得了善名,但朝中树敌太多..."
"所以我们要做得更大!"小燕子突然坐首身子,眼中闪过狡黠的光,"京城不是总说和府富可敌国吗?我要让全天下人知道,这金山银海,都是用来造福百姓的!"她抓起案上的宣纸,蘸墨写下"义仓"二字,字迹虽歪歪扭扭,却透着不容置疑的气势。
三日后,和府门前张灯结彩,匾额上"和氏义仓"西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燕子身着锦缎披风,手持朱笔为石狮点睛,人群中爆发出如雷掌声。"从今日起,每月初一、十五,义仓开仓施粥!"她的声音清脆响亮,"无论老幼贫富,皆可饱腹!"
暗处,和珅抚着胡须微微颔首。自从那次赈灾之后,他对这个儿媳的看法彻底改变。此刻望着小燕子周旋于京官富商之间,将捐粮之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倒像是看着年轻时的自己。
然而义仓的运作并非一帆风顺。半月后,一场大雨冲垮了郊外粮仓,三十石粮食泡了水。消息不胫而走,御史台的弹劾折子雪片般飞向养心殿。
"夫人,这可如何是好?"翠儿急得首掉眼泪,"有人说是和府故意作秀,根本没存粮!"
小燕子却不慌不忙,命人将发霉的粮食全部搬到义仓门前,又请来京城最有名的讼师和匠人。三日后,义仓外搭起高台,小燕子当众将发霉的粮食碾碎,拌上黏土、稻草:"诸位请看!"她举起一块成型的砖坯,"这些废料晒干后可砌墙铺路,既能废物利用,又能修缮义仓!"
台下百姓先是一愣,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消息传回宫中,乾隆盯着密报良久,突然哈哈大笑:"好个小燕子!朕倒是小看她了。"
随着义仓的声名远扬,小燕子的谋划愈发大胆。她说服和珅开办义学,请来落第秀才授课;又在城郊开垦荒地,教流民种植高产作物。每当夜幕降临,和府书房里总亮着烛光,小燕子裹着狐裘与丰绅殷德、和珅商议到深夜,案头堆满画着奇怪符号的图纸——那是她根据民间经验琢磨出的新法子。
两年过去,京城流传起一首民谣:"和府有女赛诸葛,散财施善济苍生。若问世间真菩萨,莫过燕子笑盈盈。"而此时的小燕子,正倚在丰绅殷德怀里,望着义仓方向冲天的灯火。她知道,自己正在改写历史。或许百年之后,史书上关于和珅的记载,不再只有"贪官"二字,而是会多一笔浓墨重彩的"贤名"——而这,就是她送给皇阿玛最意想不到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