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闱将至,紫禁城的宫墙内涌动着前所未有的热闹。紫薇与晴儿身着月白长衫,手持朱笔,在毓庆宫的长廊下反复核对着女科的章程。红墙映着她们专注的侧脸,廊下新栽的海棠花簌簌飘落,沾在案头的《女科应试细则》上。
"这'治国策论'与'民生实务'两科,是否要分开阅卷?"晴儿用镇纸压好被风吹起的纸张,抬眼望向紫薇。
紫薇将鬓边的碎发别到耳后,思索片刻道:"分开为好。皇额娘说了,要选拔既能提笔安天下,又能俯身解民忧的女子。"她突然想起什么,从袖中掏出一封密信,"小燕子来信说,会宾楼己在全国二十三个州府设了女科报名点,连江南的绣娘、塞北的牧女都跃跃欲试。"
与此同时,文华殿内却是另一番景象。永琪眉头紧锁,看着手中男科的考题清单:"兵法推演、漕运调度......这些题目是否太过侧重实务?"
福尔康展开舆图,指着西北防线的标注道:"五阿哥,如今战事未平,皇上与女帝更看重能上阵杀敌、安邦定国之人。"福尔泰则在一旁研磨,打趣道:"听说女科那边要考'如何平衡内宅与政务',倒要看看那些自诩满腹经纶的男子,答不答得上来。"
两科并考的消息传出,举国哗然。茶馆酒肆里,说书人拍着醒木讲得唾沫横飞:"您瞧瞧!这大清要出女官了!听说还有男子要和女子同场较量,啧啧......"街头巷尾,既有寒窗苦读的书生加紧背诵兵书,也有深闺女子偷偷研习《资治通鉴》。
考试当日,贡院内彩旗分飞。东侧男科考场,考生们身着青衫,执笔论述着边疆布防;西侧女科考场,头戴帷帽的女子们伏案疾书,探讨着如何兴修水利、振兴农桑。小燕子乔装成监考官,在两科考场间来回巡视,时不时凑到考生桌前,吓得众人握笔的手都微微发抖。
放榜那日,紫禁城前的皇榜被围得水泄不通。男科榜首是出身武将世家的少年英才,提出的"屯田戍边"之策深得乾隆赞赏;而女科头名却是一位来自扬州的寡妇,她撰写的《商贾助国十策》,让皇后亲自召见,并破格任命为户部侍郎。
庆功宴上,两科新晋官员分列两侧。男派官员身着蟒袍玉带,女派则着月华锦裙,簪着象征身份的玉兰花钗。永琪举杯走到紫薇身边,难得露出钦佩之色:"没想到女科考生中,竟有如此奇才。"
紫薇浅笑着饮下杯中酒:"五阿哥,男女本就该各展所长。"她转头看向高台上并坐的双圣——乾隆与皇后正低声交谈,手中的朱批同时落在同一份奏折上,神色默契。
这时,小燕子突然跳上高台,扯着嗓子喊道:"各位!男科女科虽然分了派别,但咱们都是为了大清江山!来,干了这杯!"她的提议引得满堂欢笑,酒杯相碰的清脆声响中,众人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这场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朝堂的新气象,更是一个让天下英才不论男女、皆能施展抱负的崭新时代。
夜色渐深,宫灯亮起。双圣的身影在龙椅上并肩而立,望着下方觥筹交错的群臣。乾隆转头看向皇后,轻声道:"当年若有人告诉我,会有今日之景......"
"那皇上怕是要砍了他的脑袋?"皇后难得调侃,眼中却满是欣慰,"不过,这天下,终究是更热闹了些。"
远处,男科与女科的官员们己开始热烈讨论起治国方略,争论声、欢笑声混着丝竹之音,飘向广袤的夜空,如同这个时代最动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