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团一营撤下来后,江华又命火炮覆盖五分钟。
此般火炮覆盖大出印多尔军队预料,被打个措手不及,死伤惨重。
在以往的战斗经历中,只要敌人退下去再发起进攻至少也是两三个小时之后的事情,今日却不同往日,敌人退下去三四百米炮弹就落下来。
在望远镜里,江华见火炮覆盖效果斐然,直接命令全军出击。
一时间,近万人向印多尔城杀去。
此时,城墙上再也组织不起像样的远程攻击。
江华的军队轻易就攻占城门,大军顺利攻入城内。
按照作战计划,第一团肃清城墙上的敌人,第二团消灭城内敌人,第三团追击溃兵,独立团进攻王宫擒拿印多尔国王及一干臣子,平民军维持城内治安震慑宵小。
进城后各部队按照既定计划推进。
江华进城之时印多尔战争基本结束,只有王宫还有一些负隅顽抗之敌。
这便是现代战术对传统战术的碾压。
在武器本就存在差距的情况下,现代战术对传统战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场屠杀。
印多尔和巴罗达这样的马拉塔联盟王国在三十多年前用这样战术输给英国殖民者;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又用同样的战术输给江华。
不得不说这些印度王公的固执、傲慢和自大。
江华没有去见印多尔国王及一干臣子,他觉得完全没必要在这些人身上浪费时间。
他们只需要拿出所有钱财就能活命,最后流放哪里全凭江华心情。
休整一日,江华留下独立团一部占领印多尔,率领其他军队西进巴罗达。
而此时,第一旅骑兵营不仅打败巴罗达的三千军队,还顺道消灭了几个小土邦,活捉土邦王公。
巴罗达比印多尔还不堪,见江华兵临城下直接开城投降,唯一的条件就是不被流放。
江华懒得搭理这种没有骨气的国王,直接命人将他们全部带下去。
巴罗达往西五十多公里就是坎贝湾,是江华梦寐以求的出海口。
他带着侍卫骑马急行两个多小时来到坎贝湾海岸边。
海水入眼一片蔚蓝,对面的陆地清晰可见。
海中商船往来频繁,大多挂着欧洲国家的旗帜,而印度多是小商船或渔船。
心中感慨,从今往后这里就是自已的地盘了,海里面的跑得也有自已一份。
江华说道:“要布赖登尽快招募港口工程师勘测海岸水位,修建港口。”
“港口要修民用港口,也要修军用港口。”
“还要能造船。”
“然后用铁路和电报把港口、城市连接起来。”
“英国人在这里的利益不要动,我们只管按照以前的政治模式治理就行。”
“修铁路和电报英国人不仅不反对还会大力支持。”
他心中一直在权衡要不要发布一个两千万英镑的经济刺激计划。
这个想法原本是要留给中国使用的,让那些围在中国四周的列强想要做生意需要先考虑清楚对华的外交政策。
只是现在,江华心中有些担忧自已步伐迈得太快,短短半年时间就吞并三大王国会不会引来英国人忌惮?
如果抛出这个两千万英镑的经济刺激计划相信会让很多英国人闭嘴。
或许需要召开一个记者发布会。
回到巴罗达,江华用最快速度审判印多尔和巴罗达国王及一干大臣,罪名与瓜廖尔国王几乎一样,只是多了一个战争罪。
但是并没有流放他们,而是将印多尔国王及他的大臣送到英国学习先进文化,将巴罗达国王及他的大臣送到美国学习先进政治。
江华送佛送到西,连商船和船票都为他们备好。
此战,又为江华增添两颗摇钱树,两个王国的王宫都作为旅游地向全世界所有人开放。
他的钱袋子又增加近五百万英镑,实力急剧膨胀。
江华还召开战后军事会议,明确在印多尔组建第三旅,在巴罗达组建第四旅,同一地方的士兵不得超过部队建制百分之十,不能将穆斯林和印度教士兵混编。
筹建第一师,初选师部驻地,提名师长和政委。
独立团升级成独立旅,一团驻地占西,二团驻地印多尔,三团驻地巴罗达港口,所有士兵由中国人组成。
随着军队规模扩大,上到旅长下到士兵都喜笑颜开,士气高涨,纷纷叫嚣着打到德里去。
每一次新兵进来就意味着原来的老兵往上提一级。
从比图尔跟着江华的老兵,最高的已被提名师长和政委,最低的也是一个排长。
这如何不让他们战意高昂?
1853年6月10日。
江华在巴罗达王宫召开记者发布会。
来参加的记者主要是英国人,有少量法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记者,还有占西日报的记者。
人数也就十几个。
这样的记者发布会让这些记者很是新奇,他们对这样的发布会高度赞扬,同时也非常期待巴罗达和印多尔的新领导者坦提亚·托比的发言。
他们从不敢低估坦提亚·托比的影响力,从坎普尔到加尔各答再到占西,坦提亚·托比每一次公开发言都会引来巨大关注,他的发言会影响无数人的命运。
上午九点,江华走进发布会。
他第一眼便看到在台前三四米外的那台照相机,此时的照相机还是个大盒子,相片的清晰度也不高,但也能分辨出人脸。
原本坐在椅子上的记者全部起身,他们被江华一身干净利落的行头震撼。
上一次露脸是在加尔各答威廉堡和总督府,可惜没有照相,很多人只是听说坦提亚·托比的新衣服和新发型,是全新的印度形象。
今日直观感受,其震撼不在加尔各答之下。
照相机一连冒出三次白烟,正好是江华三个挥手的瞬间。
一个是进场向众人挥手的瞬间;一个是请记者坐下的瞬间;一个是示意大家不要说话的瞬间。
这三张照片将在不久后登上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报纸头版头条。
让全世界第一次清晰看到全新的印度形象。
这些报纸毫无例外的传入香港,传入各个通商口岸,传入中国大清。
让中国大清上至皇帝官员,下至黎民百姓第一次直观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也第一次听说经济刺激计划,只是背后的用意还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