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铸箭
深山铸箭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深山铸箭 > 第19章 战天斗地大会战(九)青山不语

第19章 战天斗地大会战(九)青山不语

加入书架
书名:
深山铸箭
作者:
黄豆不黄
本章字数:
8176
更新时间:
2025-07-09

大巴山深处,云雾如巨兽吞吐,嶙峋山岩间缠绕着薄纱般的水气。李白诗句里“噫吁嚱,危乎高哉!”的险峻,正是眼前这山势最贴切的写照。1967年寒冬,我们这些怀揣热望的年轻人抵达此处,被安顿在临时搭起的工棚里,开始了代号“星火”的工程。棚内寒气逼人,西壁挂着冰霜,只一盆微弱的炭火在角落挣扎,勉强支撑着几丝暖意。王援朝处长目光如炬,扫视着初来乍到的我们,随后提笔挥毫,在墙上郑重贴上一幅大字——“保密重于生命”。墨色遒劲,力透纸背,字字如刻入岩石深处,也沉沉压在我们心上。

新入厂区,首先便是保密培训。王援朝处长端坐讲台,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锤:“干咱们这行,头等规矩就是保密。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记的也不能记。记住,保密无小事!”他目光灼灼扫过全场,声音陡然拔高:“敌人无孔不入,一粒火星,足以燎原;一个疏忽,便是滔天巨浪!一旦泄密,不仅毁掉工程,更要毁掉国家!”窗外凛冽寒风呼啸着扑打窗棂,屋内却寂静无声,只有处长的话重重撞进每个人心里。

自此,保密二字如同无形的绳索,将我们牢牢捆缚。图纸资料有专人保管,须严格登记签字才能领取,离开时更要仔细清点;工作中,彼此讨论只言及手中具体事项,绝不多问一句来龙去脉;工余闲谈,大家自觉避开工程话题,只聊些家常琐事、天气冷暖。日子久了,习惯成自然,仿佛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玻璃罩里,罩外世界模糊不清,罩内人人谨言慎行,如履薄冰。

我被分配到技术组,负责图纸校核工作。组长周卫东是位沉默寡言的中年人,平日里总埋首于图纸与计算尺之间,极少言语。他随身携带一本牛皮纸封面的小册子,上面工整抄写着保密条例,时时翻阅,动作轻柔而专注,如同捧着一件易碎却珍贵的瓷器。一次,我无意瞥见他册子扉页上的字迹:“周卫东同志:组织信任你,国家需要你——王援朝”。他迅速合上本子,抬眼望向我,那眼神里的深意,如两泓深不见底的寒潭。

我逐渐熟悉了工作流程。图纸从保密室取出,需经双人签字确认;图纸在办公桌摊开时,必须拉严窗帘,外人一律不得入内;核对数据时,即使发现错误,也只能在专用保密本上记录问题编号,由保密员统一转交设计组。一次,我核对图纸时发现某关键部件尺寸标注有误,内心焦急,便忍不住低声对邻座说:“这尺寸,似乎不对……”话音未落,周卫东组长己快步走来,他眉头紧锁,目光严厉如刀锋,压低声音道:“忘了规矩?有问题写问题单!图纸上的东西,一个字也不许议论!”他语气中的冷硬,瞬间将我冻在原地。我这才真正明白,那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原来是沉默却坚不可摧的堤坝,稍有一丝裂缝,便可能引发洪流般的灾难。

1968年春节将至,山外世界想必己是张灯结彩,而大巴山腹地却迎来了最严酷的严寒。大雪封山,天地一片苍茫素裹,山外消息渺茫如隔世。我们虽身处紧张工作,但节日的氛围仍悄然在简陋工棚里蔓延开来。除夕前夜,正当大家围坐一处,借着微弱灯光包着饺子时,保密室的小李突然神色凝重地冲进棚内,报告说发现了一份有严重泄密隐患的文件——一份本该在保密室封存的技术简报,竟夹在了一叠准备销毁的旧报纸里!简报上赫然印着“内部资料,严禁外传”的鲜红字样。这消息如同炸雷,瞬间驱散了所有节日暖意。

王援朝处长闻讯,脸色铁青,立刻下令封锁整个工区,所有人原地待命。他亲自坐镇保密室,带领周卫东等几位骨干,开始了昼夜不停的排查。工棚里炉火尚温,饺子馅的香气还隐约残留,但人们脸上的笑容早己凝固,取而代之的是焦虑与沉默。排查工作艰难而漫长,每一份文件、每一个经手人都被反复核查。时间在煎熬中流逝,空气中弥漫着沉重的铅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几天后,源头终于锁定——是负责文件销毁的老赵,一时忙中出错,误将简报混入了旧报堆。当结果公布,老赵脸色惨白,双手抖得如同秋风中的落叶,喃喃道:“我……我真糊涂了……”王处长沉默良久,最终声音低沉却沉重如锤:“老赵同志,一次糊涂,可能葬送千万人的心血和生命!保密这条红线,一丝一毫也碰不得啊!”随后,一场深刻的保密教育大会在山坳的寒风中召开。王处长痛心疾首,字字句句敲打在每个人心上:“同志们,我们守的不仅是图纸,是数据,更是共和国的脊梁!敌人如狼,时时窥伺;而我们自己哪怕一丝疏忽,就可能变成敌人手中的利刃!保密无小事,事事关存亡!”他洪亮的声音在冷冽的山谷间回荡,如同沉沉的警钟,一遍遍撞击着我们紧绷的神经。

这次事件之后,工区里的保密氛围愈发凝重。周卫东组长显得更加沉默,常常一个人在熄灯后,就着煤油灯豆大的微光,久久翻阅他那本保密手册。昏黄的光晕里,他眉头微蹙,手指缓缓抚过那些早己烂熟于心的字句,仿佛在抚摸一道深刻的伤痕。某天深夜,我醒来发现他床铺空着,寻至工具棚,见他正对着一盏小灯,极其仔细地粘贴着什么。凑近一看,竟是一页被撕成几片的保密条例——那正是他视若珍宝的小册子里的一页!我愕然:“组长,这是……”他动作未停,声音低哑如砂纸摩擦:“不小心……撕了。没事,粘好,一样用。”昏黄灯光下,他粘补的仿佛不是纸张,而是某种不容有失的信念之壁。那小心翼翼的动作里,藏着多少无声的惊悸与后怕?这粘补的纸页,成了那次风波后,刻在所有人心里一道无声却深刻的烙印。

这年秋天,我收到女友小梅的来信,信里说思念难熬,想来探望。我心中雀跃,但立刻想到严格的保密规定——家属绝不可进入核心厂区。几番踌躇,我硬着头皮找到周卫东说明情况。他放下手中的计算尺,抬头看着我,眼神复杂,沉默片刻后,语气是前所未有的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规定就是规定。这样,我去跟王处说说,看能不能破例安排在山外镇上见一面。” 我心里燃起一丝微弱的希望。

几天后,小梅真的辗转而来,我们被安排在离厂区几十里外的小镇上唯一一家简陋旅店见面。相见时刻,她眼中泪光闪烁,诉说着思念与担忧。短暂的温情后,她忽然提出:“这里离你工作地方也不远了吧?带我去看看你工作的地方,好不好?就看一眼,我保证什么都不问!”她眼神里满是期盼。我心猛地一沉,如同被冰冷的铁钳夹住。我下意识地摸向口袋里的保密手册,那硬实的触感瞬间让我清醒。我喉咙发紧,艰难地摇头,声音干涩:“小梅,真的……不行。我们有铁的纪律,那里……谁也不能进。”她眼中的光芒瞬间黯淡下去,泪水无声滑落。那一刻,我几乎要动摇,但王处长那“保密重于生命”的墨字,周组长在灯下粘补手册的身影,工区里无声的警戒线……这些画面如磐石般压住了我的心。我终究只能像个木头人般僵硬地站着,看着她失望而去的背影在镇口蜿蜒的山路上越来越小,最终被无情的群山吞没。山风呜咽着穿过空寂的街巷,仿佛替我说出那无法出口的千言万语,也刮走了心中最后一丝温存。我独自站在冷风里,口袋里的保密手册硬硬地硌着肋骨,仿佛一块无法融化的寒冰。那场无声的告别,比任何一场风暴都更彻底地重塑了我——国家与私情的砝码,从此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了决然的分量。

1969年的秋天,我们终于迎来了关键部件的总装阶段。巨大的洞库深处,灯火通明,精密部件在操作员戴着白手套的手中缓缓移动、对接。空气里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的冷冽气味。所有参与总装的人员,如同进入一种奇特的“盲装”状态——每人只知晓自己手头那一小部分零件的安装位置和步骤,对于整体最终将构成什么,将去往何方,全都茫然无知。指挥口令在偌大的空间里简洁有力地回响,除了必要操作指令,再无多余言语。每个人都像是巨大而精密的仪器上,一颗只知自身运转、不问全局的微小齿轮,沉默而忠实地啮合着。周卫东负责最后几处关键接口的复核,他拿着图纸和检测仪器,一丝不苟地核对着每一个尺寸、角度,反复确认,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也顾不得擦。他眼神锐利如鹰隼,扫描着每一个细微之处,仿佛要将眼前冰冷的金属结构用目光彻底穿透。那紧绷的侧脸,在冷白灯光下如同岩石雕成,写满了不容有失的千钧重担。

终于,所有工序完成。洞库厚重的防护门缓缓关闭,发出沉闷如叹息的巨响,将那个凝聚了我们无数心血与沉默的庞然大物,连同所有与之相关的秘密,一同封存在大山的腹心之中。那一刻,没有欢呼,只有长久的、如释重负的寂静。人们相视无言,只有眼神里传递着难以言表的疲惫与某种更深沉的慰藉。周卫东默默收起他的图纸和工具,动作一如既往的沉稳。他走到洞口,望着外面沉沉的夜色,山风鼓荡着他洗得发白的工装。他长久地伫立着,如同一尊融进山影的石像。洞内灯火辉煌,洞外万籁俱寂,那扇关闭的门,是保密这条铁律最坚硬、最无声的具象,隔绝了所有好奇的目光与可能的危险。我们交付的,不仅是冰冷的机器,更是用无数个日夜的缄默与坚守熔铸的国之重器。大山无言,却忠实地守护着这深埋的、滚烫的星火。

时间奔流至1970年春天。那个清晨,遥远的戈壁深处传来令世界屏息的轰鸣。我们围聚在唯一一台能接收外部信号的收音机前,当“发射成功”的电波穿越千山万水抵达这寂静山沟时,工棚瞬间被海啸般的欢呼与泪水淹没。多少年的隐姓埋名,多少次的欲言又止,多少回在亲情与纪律间的艰难抉择,此刻都找到了奔涌的出口。人们相拥、跳跃,任热泪肆意流淌。我激动地寻找周卫东的身影,却见他不知何时己悄然离开了喧闹的人群。

我寻至我们常去的那条山涧旁。他果然在那里,静静坐在溪边一块青石上。山涧清浅,映着晨光,淙淙流淌。他没有欢呼,没有流泪,只是默默地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那本跟随他多年、边角己磨损卷起的保密手册。他轻轻翻开,手指缓缓拂过那些早己烙印在心的字句,目光长久地停留在扉页王援朝处长当年写给他的那句赠言上。良久,他抬起头,望向溪水对岸莽莽苍苍的青山。晨光熹微,给连绵的峰峦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山无语,默然矗立,如同千万年来那样,静观着人世的变迁,也忠实地守护着所有深埋其间的故事与荣光。

青山亘古绵延,如巨人脊梁默默支撑苍穹。王昌龄曾叹“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些厚重山体,亲历过图纸上无声的精密演算,承受过油灯下撕碎又粘合的手册之重,亦收纳了无数欲言又止的思念与深埋的荣光。无数周卫东们的身影终将隐入岁月烟尘,但青山永在,它用亿万年的缄默昭示:那融入血脉的忠诚与守护,才是民族星河中最恒久的星光。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