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空间闯后宫:吃货太后升职记
带着空间闯后宫:吃货太后升职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带着空间闯后宫:吃货太后升职记 > 第40章 群芳初会

第40章 群芳初会

加入书架
书名:
带着空间闯后宫:吃货太后升职记
作者:
刘小林
本章字数:
4882
更新时间:
2025-07-09

御花园的牡丹开得正盛,姚黄魏紫挤挤挨挨,把青石小径都染成了锦绣。苏卿卿坐在末席的石凳上,石青色宫装的裙摆垂在草叶间,不惹眼,却也藏不住布料上细密的针脚——那是萧景琰让人送来的,说是"库房里多的旧料子",可针脚齐整得像是宫里最好的绣娘手笔。

她指尖捻着片掉落的牡丹花瓣,花瓣上还沾着晨露,凉丝丝的。对面的贵妃被一群嫔妃围着,正笑说昨日新得的东珠。正红的鎏金绣裙铺在石桌上,金线在日头下泛着光,晃得人睁不开眼。她头上的凤凰步摇每动一下,就发出细碎的脆响,像极了卿卿楼账房先生算错账时,春桃摔算盘的声音。

"听说苏才人以前是开酒楼的?"贵妃的声音突然飘过来,带着笑意,眼神却像钩子,"那定然会做些新奇吃食吧?改日给本宫露一手,也好让姐妹们尝尝鲜。"

石凳的凉意顺着裙摆往上爬。苏卿卿垂下眼,看见自己粗布的袖口磨出的毛边。宫里的规矩她早己背熟:才人是从六品,贵妃是正一品,隔着云泥之别。让低阶嫔妃给高阶妃嫔做菜,明着是抬举,实则是打她的脸,也是打默许她入宫的萧景琰的脸。

"妹妹刚入宫,规矩还没学全,怕是做不来这些。"贤妃摇着团扇,声音柔得像棉花,"再说御膳房的师傅们手艺通天,哪用得着妹妹动手?"她说着,眼尾往苏卿卿这边扫了扫,像是在递台阶,可那笑意里的得意藏不住——这话明着解围,实则坐实了"苏卿卿出身低微、不懂规矩"的名声,尤其眼下后位悬虚,任何一点"不合体统"的标签,都可能成为日后被攻讦的把柄。

周围响起几声低笑。苏卿卿正欲屈膝谢恩,却见秦风从回廊尽头走来,手里捧着个明黄锦盒,脚步沉稳地停在场地中央:"陛下口谕——赏苏才人《农桑辑要》一套,说御花园的牡丹虽艳,不及民生之事要紧,让才人闲时多看看。"

锦盒打开的瞬间,众人的目光都聚了过来。那套书的封皮是深蓝色的,边角却磨得发亮,显然是常被翻阅的,扉页上还有几行朱批,笔锋遒劲,是萧景琰的字迹。

贵妃脸上的笑僵了僵,手里的茶盏差点歪了。贤妃的团扇也停在半空,眼尾的余光在锦盒上扫了又扫。秦风将书递给苏卿卿时,低声补了句:"陛下说,农桑之事不分高低,能让百姓有饭吃,比什么规矩都体面。"

苏卿卿接过书,指尖触到封皮的温度,心里像被灵泉水浸过,清透又踏实。她屈膝谢恩,声音平稳:"臣妾谢陛下隆恩。"

秦风走后,喧闹的角落安静了许多。贵妃转开话题说起新制的香料,贤妃附和着夸赞,却没人再把目光往苏卿卿这边投——谁都明白,陛下的赏赐就是态度,那几句关于"农桑"和"体面"的话,更是明晃晃地护着人。

宴席过半,苏卿卿借着更衣的由头,往僻静处走。回廊的紫藤萝开得正旺,紫色的花串垂下来,遮住了头顶的天。她刚要歇脚,却见贤妃站在廊尽头,对着一丛芍药出神。那丛芍药开得泼泼洒洒,粉白的花瓣沾着午后的热光,倒比御花园里精心伺候的名品更有生气。

"这芍药是先帝亲手种的,开了三十年了。"贤妃转过身,脸上带着惯常的柔笑,只是眼底少了些算计,"陛下小时候常在这里念书,说这花有韧劲,风雨里也能开得热闹。"

苏卿卿望着花丛,想起刚才那套《农桑辑要》,脱口而出:"花是好花,只是开在宫里,少了些野趣。"说完才惊觉失言,忙低下头——这话若是传到有心人耳里,怕是又要被曲解成"不满宫廷束缚"。

贤妃却没动气,反而轻轻"嗯"了一声:"你说得对。宫里的花,再艳也带着拘束。"她的目光落在苏卿卿怀里的书上,"陛下竟把这套书给了你,看来是真看重你的农桑本事。"

苏卿卿没接话。她知道贤妃此刻的平和里定藏着别的心思,就像青溪县那些表面和善的乡绅,递过来的茶水里说不定就掺着算计。

"我这里有本《救荒本草》,是家父留下的。"贤妃忽然说,语气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试探,"你若想看,改日让人给你送去。左右我对着这些草木也不懂,放着也是浪费。"

苏卿卿谢了她的好意,却没应下。她怀里的《农桑辑要》还带着温度,那是萧景琰给的底气,足够让她在这深宫里守住自己的方寸地,不必借着谁的光,也不必看谁的脸色。

回到汀兰轩时,暮色己漫过宫墙。张嬷嬷正指挥着小太监搬东西,见她回来,脸上堆着不自然的笑:"苏才人回来了?贤妃娘娘见您院里冷清,特意送了盆茉莉添些生气。"

院角的石桌上,果然放着盆茉莉。雪白的花瓣层层叠叠,绿叶油亮得像打了蜡,看着生机勃勃。苏卿卿走过去,指尖轻轻碰了碰叶片,触到些黏腻的液体——是花蜜,却混着点极淡的苦味,像她在《毒物辨识浅说》里记过的"醉仙蜜",少量能让花开得更艳,多了却会烂根。

她没作声,只舀了勺灵泉水,顺着花盆边缘慢慢浇下去。清水渗过土壤,那股苦味渐渐散了,叶片却肉眼可见地蔫了些,像被抽走了精气神。苏卿卿忍不住笑了——贤妃倒是心急,刚在回廊上说了几句平和话,转头就来这套,还用这么拙劣的法子。

张嬷嬷在旁边看得真切,脸色变了变,讪讪地说:"许是路上颠簸,花受了惊......"

"不碍事。"苏卿卿把花盆搬到石榴树下,那里的土壤被灵泉水浸过,带着股清冽气,"放在这里,或许能缓过来。"她知道这茉莉活不成了,就像贤妃的算计,看着精明,实则破绽百出——在这宫里,最该藏好的从来不是敌意,而是急功近利的心思。

入夜后,月光透过石榴树的缝隙照下来,在地上织出张银网。苏卿卿坐在窗前,翻着那套《农桑辑要》。萧景琰的朱批密密麻麻,在"稻花需雨润"旁边写着"民心亦如是",在"桑蚕要勤饲"后面补了"官吏需勤政"。字里行间没有半分帝王的威严,倒像个和她一起在青溪县田埂上看过稻谷的人。

她对着灵泉里的倒影轻声说:"这宫里的争斗,倒不如市井实在。"泉水里的人眉眼清瘦,眼神却亮得很,"至少市井里的算计,还带着点烟火气,不像这里,连盆花都要做文章。"

灵泉水轻轻晃了晃,映出天上的月亮。和卿卿楼的月亮一样圆,只是这里的月光落在宫墙上,多了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冷意。但苏卿卿不怕,她怀里有带着温度的书,院里有扎根土壤的树,腕间有陪她走过风雨的银镯,还有灵泉里永远清冽的活水——这些,足够让她在着深宫里,像那丛芍药一样,带着韧劲,静静生长。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