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空间闯后宫:吃货太后升职记
带着空间闯后宫:吃货太后升职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带着空间闯后宫:吃货太后升职记 > 第30章 蒸馏工艺的传承

第30章 蒸馏工艺的传承

加入书架
书名:
带着空间闯后宫:吃货太后升职记
作者:
刘小林
本章字数:
4466
更新时间:
2025-07-08

入秋的第一场雨,把京城的街道洗得发亮。卿卿楼的后院里,新酿的桂花醉正沿着蒸馏器的弯管滴落,陶瓮里很快积了小半坛,甜香混着雨气飘出去,引得路过的行人频频回头。

“苏掌柜,宫里来人了!”店小二冒雨跑进来,手里还攥着块湿漉漉的腰牌,“是李公公,说皇上要见您!”

苏卿卿正在用软布擦拭蒸馏器的铜盖,闻言动作顿了顿。她这几日总听客人说,太后宫里的太监常来买“卿卿醉”,说是“老佛爷睡前喝半杯,睡得格外香”,没想到竟惊动了皇上。

李公公穿着藏青色蟒纹袍,见了苏卿卿却没摆架子,笑眯眯地说:“苏掌柜不必紧张,皇上就是听说你这‘卿卿醉’清冽干净,想问问酿酒的法子,能不能在民间推广——如今民间的酒要么太烈伤胃,要么太淡易馊,若是有这干净的法子,百姓也能少受些罪。”

苏卿卿心里一动。她当初琢磨蒸馏法,本就是想让酒更纯和,若是能推广开,让寻常百姓也喝上不掺杂质的酒,倒是圆了现代时“让技术惠及更多人”的念想。

“公公稍等。”她转身回房,从樟木箱里翻出几张纸。那是她早就画好的蒸馏器图纸,比给铜匠的那张更详细,标注了各部分的尺寸、材料,甚至连柴火的火候都写了备注。“这是蒸馏器的图样,还有酿酒的法子,从发酵到蒸馏,每一步都写得清楚,寻常工匠看了就能做。”

李公公接过图纸,翻看时眼里的惊讶藏不住:“苏掌柜竟想得这般细致?连用什么木头烧火更省柴都写了……”

“百姓过日子不容易,能省一点是一点。”苏卿卿笑着解释,“发酵用的酒糟,蒸馏完了还能喂猪;烧火的柴,用枯枝就行,不用特意砍新树。”

李公公连连点头,带着图纸回宫时,特意说:“皇上见了定是欢喜,苏掌柜且等着好消息。”

三日后,萧景琰来了。他穿着常服,手里拿着那张图纸,眼底的笑意藏不住:“父皇看了你的图纸,连说三个‘好’,说你不仅懂酿酒,更懂民生。”他指着图纸上“简化版蒸馏器”的标注,“你把铜器换成陶罐,连乡下的陶匠都能做,这点想得太周到了。”

苏卿卿给她倒了杯新酿的米酒:“我就是想着,推广不能只看宫里和京城,乡下百姓用不起铜器,陶罐便宜又耐用,正好合用。”她顿了顿,有些担忧,“只是……工匠们能学会吗?蒸馏的火候很关键,差一点味道就变了。”

“父皇己经让工部选了五十个老工匠,来卿卿楼学手艺。”萧景琰的语气带着笃定,“你后院的蒸馏器,他们可以天天看,日日学,学会了再回去教给各地的人。”

接下来的一个月,卿卿楼的后院成了特殊的“学堂”。五十个老工匠围着蒸馏器,看得比看稀世珍宝还认真。苏卿卿让大师傅手把手教:发酵时要注意温度,酒糟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蒸馏时柴火要匀,不能忽大忽小;冷凝的水要用活水,这样酒才清冽。

有个来自山西的老工匠,一辈子酿醋,看蒸馏器时皱着眉:“这跟酿醋的法子有点像,可酒怎么就能这么清?”

苏卿卿笑着让他尝新酒:“醋要酸,得让醋酸菌发酵;酒要醇,得靠酵母菌。您看这蒸馏,就像筛子,把杂质筛掉了,留下的自然干净。”

老工匠咂咂嘴,突然一拍大腿:“我懂了!就像咱筛面粉,细筛子过一遍,面就白了!”

工匠们学得快,半个月就掌握了要领。临走时,每个人都捧着苏卿卿送的简化图纸,红着眼眶作揖:“苏掌柜的恩情,我们记在心里!回去定让乡亲们都喝上干净的酒!”

消息传得很快。先是京城周边的酒坊开始用蒸馏法,酿出的酒清冽可口,价钱却比“卿卿醉”便宜一半,百姓们都说“这酒喝着舒坦,不头疼”。接着,江南、中原的酒坊也跟着学,连偏远的塞北都有工匠赶来学手艺,说“要让牧民们也尝尝这好酒”。

入冬的那天,宫里的赏赐到了。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块黑檀木牌匾,上面是皇上亲笔写的“良工巧匠”西个金字,边角还镶着铜,看着格外庄重。太监宣读圣旨时,街坊邻居都围了过来,看得眼睛发亮。

“苏掌柜真是有福气!”卖菜的张婶挤到前面,笑得合不拢嘴,“这牌匾一挂,卿卿楼更红火了!”

苏卿卿却没把牌匾挂在最显眼的地方,而是让木匠做了个架子,摆在柜台旁边,和那本磨毛边的会员账册放在一起。客人进来时,既能看到金字牌匾,也能看到账册上密密麻麻的积分,倒像是在说:这酒楼的底气,一半在手艺,一半在人心。

有达官贵人来道贺,说“苏掌柜如今也是皇上赏识的人了,该开家更大的酒楼”。苏卿卿笑着摇头:“这里挺好的,客人熟,街坊亲,太大了反倒生分。”她指着窗外,“您看,张婶刚送了新鲜的萝卜,说给我腌泡菜;王大叔拉来了新劈的柴火,说蒸馏时用着旺。这些比开大酒楼更暖心。”

冬日的阳光透过卿卿楼的琉璃灯,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暖融融的。苏卿卿站在柜台后,看着客人来来往往:老秀才带着中了举的儿子,点了碗阳春面,说“还积分”;禁军校尉又来了,这次没订十坛酒,只买了两坛,说“给老娘尝尝”;连当初学手艺的山西老工匠,都托人捎来一坛新酿的汾酒,说“按你的法子酿的,味道正得很”。

萧景琰不知何时站在了门口,看着这热闹的景象,眼里的温柔像化不开的春水。“你看,”他走到苏卿卿身边,声音里带着笑意,“你的蒸馏器,不仅酿出了好酒,更酿出了日子的甜。”

苏卿卿抬头看他,又望向满堂的笑脸,心里踏实得很。她知道,往后的日子或许还会有风波,或许还会有同行使绊子,但只要守住这份初心——让手艺惠及百姓,让酒楼暖着人心,就什么都不怕。

蒸馏器的弯管还在滴着新酒,“嗒、嗒”的轻响,像在数着安稳的岁月。窗外的阳光正好,风里飘着酒香和菜香,这大概就是最好的传承了——不是冰冷的图纸,不是耀眼的牌匾,而是融进烟火里的手艺,和记在人心上的温暖。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