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节的余韵还未散去,村里的老支书把师稻和乡亲们召集到晒谷场。
他拄着竹杖指向村西头那片荒芜的水田:"这些年年轻人走了,稻田都荒了。现在咱们有了人气,能不能让这些老伙计也活过来?"
师稻蹲下身,捻起田埂边的枯草。风掠过空荡荡的田垄,恍惚间竟传来稻浪翻涌的簌簌声。
当晚他翻出爷爷留下的农事笔记,泛黄的纸页上画着传统的水稻种植图谱,突然灵光乍现,如果把醒狮和稻田结合呢?
经过半个月的筹备,第一块 "醒狮稻田" 在小荷的地理课上诞生了。
孩子们用竹竿丈量,在水田插下彩色标记,师稻带着村民们按图案插秧。
嫩绿的秧苗在阳光下舒展,从高空俯瞰,一头威风凛凛的狮子正踏着稻浪奔腾。
暑假时,稻田艺术吸引了城里的无人机摄影爱好者。
首播镜头里,师稻穿着蓑衣站在田埂上,身后的少年醒狮队踩着鼓点表演,金黄的稻穗随着节奏起伏,首播间弹幕疯狂刷屏:"这也太酷了!"" 原来传统还能这么玩!"
秋收时节,稻香村推出了限量版 "稻田醒狮礼盒"。礼盒里不仅有现烤的米香糕点,还附赠一小包彩色稻种。
师稻特意在包装上印了种植教程:"播种传统,收获希望"。订单像雪片般飞来,连海外的华人都托人购买这份带着泥土芬芳的乡愁。
某天清晨,师稻在稻田边遇见背着画架的小荷。她正描绘朝阳下的狮形稻田,远处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
几个返乡青年抱着刚收割的稻谷跑过,金黄的稻穗扫过师稻的裤脚,痒痒的,却让人心里发烫。
"你看。" 小荷指着稻田尽头,那里新立起一块木牌,写着 "醒狮稻田研学基地"。
师稻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只见炊烟从稻香村的屋顶袅袅升起,和晨雾中的狮形稻田融成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风穿过稻浪,带来阵阵稻香,也送来祠堂方向隐约的鼓点。
师稻忽然明白,传统就像这片生生不息的稻田,只要扎得下根,守得住本,便能在岁月的滋养中,生长出新的模样。
深秋的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村庄。
师稻冒雨冲向稻田,只见狮形图案的稻浪在狂风中剧烈摇晃,部分田埂己被雨水冲垮。
他攥紧手中的竹篓,和闻讯赶来的村民们一起用沙袋加固田埂,少年醒狮队的伙伴们则举着狮头为劳作的人们挡雨。
这场暴雨过后,师稻意识到传统农耕与现代文旅结合的脆弱性。
他和父亲带着年轻人研究起了古法防洪技术,在稻田西周挖出蜿蜒的排水沟,用鹅卵石和稻草编织成防洪墙。
小荷带着学生们用废弃的狮头彩绸制作成警示旗,插在易涝的田边。
次年春天,稻田里出现了新的景象,在醒狮图案的间隙,村民们种上了紫云英和油菜花。这些绿肥作物不仅能改良土壤,花开时更将狮形稻田点缀成一幅绚丽的画卷。
师稻还邀请了非遗扎染匠人,教游客用新鲜的稻叶、紫云英制作天然染料,把染好的布料做成醒狮纹样的手帕、香囊。
随着稻田生态的改善,久违的白鹭群重新回到田间。
师稻突发奇想,将闲置的稻草编织成巨型醒狮雕塑,错落分布在稻田中。
夜晚,暖黄色的灯光亮起,这些稻草醒狮仿佛在守护着沉睡的稻田。
稻香村也推出了 “稻田宴”,用当季新米熬制的醒狮形状米糕,搭配稻田鱼、紫云英炒蛋,成了游客必点的特色菜。
这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团来到村子。他们惊叹于传统农耕与非遗文化的完美融合,将这里列为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候选地。
在授牌仪式上,师稻带着少年醒狮队表演了新编的 “稻田醒狮”, 狮头时而俯身嗅闻稻花,时而腾跃捕捉 “害虫”,鼓点声与蛙鸣、风声交织成曲。
暮色中,师稻站在最高的稻草醒狮雕塑旁,看着村民们在稻田里忙碌的身影。
远处,新开辟的试验田里,他们正尝试种植彩色水稻,计划绘制出更复杂的醒狮图腾。
晚风掠过沉甸甸的稻穗,送来阵阵清甜,师稻知道,这片承载着乡愁与希望的稻田,正孕育着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