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洪清玲的"透明海龙"视频播放量突破了五百万。
她坐在自家小院的葡萄架下,目瞪口呆地刷新着手机屏幕。粉丝数像坐了火箭一样飙升,现在己经突破十万大关。评论区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
"小姐姐好善良,要是我肯定带回家养了!"
"这是哪里?求地址!想去玩!"
"海龙好美,海洋生物太神奇了!"
手机不断震动,各种合作邀约蜂拥而至——广告商、旅游公司、甚至还有海洋研究所。洪清玲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不知该先回复哪一条。
"玲玲!快看微博!"晓燕的声音从院门外传来,她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手里挥舞着手机,"你上热搜了!"
洪清玲接过手机,只见微博热搜榜上赫然挂着:#渔村女孩发现稀有海龙#、#最治愈赶海视频#两个话题。
"这...这也太夸张了..."洪清玲的指尖有些发抖。
晓燕兴奋地搂住她的肩膀:"夸张什么呀!你的视频本来就超棒!对了,省电视台刚给我打电话,说想采访你!"
"电视台?"洪清玲猛地站起来,差点碰翻桌上的茶杯,"不行不行,我连首播都紧张得结巴,哪能上电视啊!"
"怕什么,就当是给咱们村做宣传嘛!"晓燕眨眨眼,"你不是说要帮村里推广海鲜吗?这可是天大的好机会!"
洪清玲咬着嘴唇犹豫不决。这时,父亲洪国胜扛着渔网从外面回来,见两个姑娘神色异常,好奇地问:"出啥事了?"
晓燕抢着回答:"洪叔,玲玲火啦!全国人民都看她的视频呢!"
洪国胜放下渔网,凑过来看了看手机,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好事啊!咱们玲玲有出息了。"他拍拍女儿的肩膀,"别怕,想做什么就去做,爸支持你。"
父亲的话像一剂强心针,洪清玲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好,我接受采访。不过..."她看向晓燕,"你得陪着我。"
当天下午,省电视台的采访车就开进了渔村。随行的还有几家网络媒体的记者,小小的渔村顿时热闹起来。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聚在路边,好奇地张望。
"那不是洪家的闺女吗?怎么突然这么出名了?"
"听说是拍什么海里的宝贝..."
"老洪家要发达喽!"
洪清玲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头发随意地扎成马尾,站在海边接受采访。起初她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当记者问起那片海域的生态环境时,她的话匣子突然打开了。
"...这种透明海龙对水质要求特别高,我们村这片海域因为没什么污染,所以还能见到这么稀有的生物..."她指着远处的礁石群,"那里有个小海湾,退潮时会露出大片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
记者们显然被她的热情感染了,镜头越推越近。晓燕在一旁悄悄竖起大拇指。
采访结束后,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走过来,递给洪清玲一张名片:"洪小姐您好,我是舟山海洋研究所的赵教授。我们对您发现的海龙很感兴趣,想邀请您参与我们的海洋生态调查项目。"
洪清玲惊讶地接过名片:"我?可我不是学这个的..."
"您对这片海域的了解比很多专业人士都深入。"赵教授诚恳地说,"而且您的视频很有感染力,能帮助公众提高海洋保护意识。"
回家的路上,洪清玲的脑子还在嗡嗡作响。晓燕则兴奋地计划着如何利用这次机会宣传渔村的海鲜特产。
"我们可以开个网店,首接卖村里捕捞的海鲜!"晓燕手舞足蹈地说,"你的视频就是最好的广告!"
洪清玲突然停下脚步:"晓燕,我想先做一件事。"
"什么?"
"修码头。"洪清玲望向东边那片损毁的码头,"我爸说那里塌了大半年了,渔民出海都得绕远路。"
晓燕愣了一下,随即道:"但是你有那么多钱吗?"
洪清玲点点头:"现在没有,不过我有办法。"洪清玲狡黠地笑了笑。
第二天,洪清玲联系了镇上的建筑公司,以"短视频创作需要"为由,请他们评估修复码头的费用。估算下来,全部修复需要六十八万。
当天晚上,洪家开了个小型家庭会议。
"爸,我想用视频赚的钱修码头。"洪清玲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列着她这几天的收入——平台分成、广告费、还有几家媒体支付的素材使用费,加起来有九万多。
洪国胜抽着烟,沉默地听完女儿的计划:"玲玲,你想好了?这可不是小数目。"
"我想好了。"洪清玲坚定地说,"码头修好了,大家出海方便,渔获多了,整个村子都能受益。而且..."她顿了顿,"这样我拍视频的地方也更多了。"
林秀琴担忧地问:"那别人问起来,钱是哪来的..."
"就说是我视频赚的加贷款。"洪清玲早就想好了说辞,"现在网红赚钱多快啊,大家都知道。"
洪国胜掐灭烟头,露出欣慰的笑容:"行,就按你说的办。明天我陪你去村委会谈。"
村委会的反应出乎意料的热情。老村长握着洪清玲的手首晃:"玲玲啊,你可给村里解决大难题了!我们打了几十次报告都没批下来..."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渔村。当晚,洪家门口络绎不绝地来了许多村民——张家送来刚捕的黄花鱼,李家拎来一篮自家种的蔬菜,王婶甚至塞给洪清玲一双亲手纳的鞋垫。
"玲玲,这是婶子的一点心意..."
"丫头,以后想吃啥海鲜尽管说!"
"咱们村出了你这么个有出息的姑娘,真是福气!"
洪清玲被这份朴实的热情弄得眼眶发热。她突然明白,父亲多年来为何总是默默帮助村里人——这种被需要、被感激的感觉,比银行卡上的数字温暖多了。
夜深人静时,洪清玲坐在窗前,望着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海面。她打开日记本,钢笔在纸页上沙沙作响:
"今天决定修码头。八亿的百分之一,换来整个村子的笑容。我终于明白,真正的财富不是银行卡上的数字,而是你能为这个世界创造多少价值..."
合上日记本,她轻轻走到父亲房门前。透过门缝,她看见父亲正就着台灯的光,翻看一本老相册。他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抚过那些泛黄的照片,嘴角挂着怀念的微笑。洪清玲没有打扰,悄悄退回自己房间。父亲那些她从未了解的往事,那些关于老码头的记忆,或许正是她重建工程最需要珍视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