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的晨曦染黄荒草时,于雪的血己经浸透了半幅碑拓。我撕下半截衬衫布条为她包扎,指尖触到她腕间的青铜手链,冰凉的金属上还刻着我们在长白山捡到的守陵人碎玉纹路 —— 那是用三支族护腕熔铸时特意保留的记号。
"别愣着了,老子在这儿呢!"
沙哑的呼喊从身后古河道传来,张大拿浑身湿透地爬出排水口,棉袄上沾满青苔,手里还攥着那把从殷墟顺来的青铜剑:"娘的,炸药爆炸前老子跳进暗河,差点被冲去见龙王。" 他甩了甩剑柄,剑格处的火纹突然发出微光,"不过老子顺道摸了块好东西!"
他掏出块巴掌大的甲骨,背面刻着密密麻麻的甲骨文,正面用索离国文写着 "火祭于北"。于雪眼睛一亮:"这是商代甲骨文与索离国文的对照碑!父亲笔记里提过,当年主脉与商王室通信时曾用这种双文甲骨。"
我们躲进土坡后的灌木丛,远处传来考古队的卡车声。于雪借着晨光解读甲骨文字:"商王武丁时期,于氏曾派使者入朝,献上长白山的火祭秘术,换取青铜铸造技术 —— 这解释了为何长白山地宫的青铜构件带有商代特征。"
张大拿突然用 胳膊顶了顶我,下巴指向西北方:"瞧,穿蓝工装的那帮人,袖口有穿山甲的红绳。" 三辆北京吉普停在遗址外围,几个戴安全帽的男人正用金属探测器扫描地面,其中一人腰间挂着的,正是在长白山见过的玄菟会青铜腰牌。
"他们在找族源碑的密道入口。" 我握紧祖父的洛阳铲,木柄上的 "禹" 字印记还在发烫,"箭疤男没死,他肯定把二里头的坐标卖给了穿山甲。"
于雪突然指着甲骨背面的星图:"甲骨文记载,殷墟王陵区的 1001 号大墓,陪葬坑内有件 ' 火祭鼎 ',鼎内铭文可能记载着索离国与商王室的最终协议。" 她的目光扫过张大拿的青铜剑,"你这剑的剑鞘纹路,和甲骨上的星图完全一致,应该就是指向王陵区的钥匙。"
暮色降临殷墟时,我们混在收工的考古队里潜入王陵区。月光给覆斗形大墓镀上银边,张大拿的罗盘在 "癸" 字位剧烈抖动:"不对劲,这里的地脉和长白山、二里头连成一线,像根青铜铸成的龙脉。"
1001 号大墓的陪葬坑早己被盗,但坑底残留的火纹砖引起了我的注意。当青铜剑的剑鞘与砖面纹路重合时,地面突然下陷,露出通向地宫的石阶,腐土味中混着浓烈的松香 —— 这是索离国特有的防腐香料。
"小心墓顶的积石。" 于雪用青铜簪敲了敲墓壁,石块间的缝隙里渗出汞水,"商代贵族常用水银防盗,不过索离国的火祭坑应该在更深处。"
石阶尽头是座西方形墓室,中央石台上放着半人高的青铜鼎,鼎身铸满商式饕餮纹,腹部却刻着索离国的火纹图腾。鼎内有具枯骨,双手捧着卷竹简,竹简表面的朱砂字己经褪色,但 "于氏"" 火祭 ""归陵" 等关键词仍清晰可辨。
"是商代火祭鼎的铭文。" 于雪戴上手套翻动竹简,"商王帝乙与于氏约定:若商亡,于氏可北迁建陵,但必须每年向殷墟宗庙运送火祭用的青铜料。" 她突然指着枯骨的腕骨,"看,这是索离国守陵人的断腕礼 —— 每代使者都要截断左手小指,以示永不南侵的决心。"
张大拿突然用洛阳铲敲了敲鼎身,发出空响:"鼎底有暗格!" 他撬开鼎足的饕餮纹,露出刻着星图的青铜板,"于老弟,用你的铲子试试!"
洛阳铲刚触到星图中央,青铜板突然翻转,露出向下的垂首甬道。于雪的头灯照亮甬道壁,上面用索离国文刻着:"火祭归陵路,三器引魂灯。" 每隔十丈就有盏青铜灯台,灯芯竟还能点燃,发出幽蓝的光。
"这是索离国的引魂灯阵," 我想起《山河志》里的记载,"必须按北斗顺序点燃,否则会触发流沙。"
我们按 "天枢、天璇、天玑" 的顺序点燃前三盏灯,甬道尽头的青铜门应声而开。门内是座环形祭室,墙壁嵌着三百六十块甲骨,每块都刻着不同的祭祀咒语。于雪突然指着正南方的甲骨:"这块记载着周武王伐纣前,曾派使者到长白山求助于氏,但被主脉以 ' 守陵不涉战事 ' 为由拒绝。"
"所以周军灭商后,才放任三支族被灭?" 我摸着甲骨上的刻痕,突然听见门外传来脚步声,"玄菟会的人来了!"
箭疤男的身影出现在甬道尽头,他的左臂缠着绷带,却仍举着从二里头抢到的半片玉璜:"于东山,你以为拿到族源碑就能名垂青史?" 他身后跟着五个戴青铜护腕的人,护腕上分别刻着玄菟、敦煌、昆仑的族徽,"三支族长老说了,只有毁了这些甲骨,才能让索离国的秘密永远消失。"
张大拿突然将引魂灯摔向甲骨墙,幽蓝的火焰竟在甲骨上燃烧:"老子让你们毁!" 火焰掠过的甲骨突然显形出红色铭文,那是索离国的血誓:"毁甲骨者,必受火祭之刑。"
箭疤男的护腕突然发出蜂鸣,他惊恐地看着自己的手臂冒出青烟:"你... 你们点燃了守陵人的圣火!"
于雪趁机将三支族护腕按在祭室中央的星图上,护腕纹路与甲骨铭文共鸣,整面墙突然翻转,露出其后的密室。密室中央的石台上,放着块刻着 "夏商周" 三代年号的青铜板,正是能证明索离国作为夏人分支的关键证据。
"快走!" 我拽着于雪和张大拿冲进密室,箭疤男的咒骂声被翻转的甲骨墙隔绝。密室尽头是条向上的甬道,尽头的月光里,站着个戴斗笠的身影,脚下印着熟悉的青铜粉末脚印 —— 正是在长白山、敦煌见过的守陵人。
"主脉大人," 守陵人转身,露出完好的右脸,"殷墟甲骨己证族源,接下来该去周原了 —— 那里的青铜器窖藏,藏着索离国与周王室最后的契约。"
他递出块刻着 "周" 字的青铜符,与我掌心的 "禹" 字印记相呼应。远处传来警笛声,考古队的探照灯扫过王陵区。张大拿望着手中的青铜剑,剑格处的火纹突然与甲骨墙的余辉共振:"于老弟,咱下一站是不是该去陕西?老子听说周原的青铜器比殷墟还多!"
于雪小心收起青铜板,望着甬道壁上的索离国文:"父亲当年在笔记里画过这个符号,说周原的契约碑上,刻着主脉与周王室共同立下的血誓,一旦开启,索离国的全部历史将大白于天下。"
当我们钻出甬道时,殷墟的月亮正挂在大墓上方,月光照着守陵人留下的脚印,延伸向西北方的周原。我摸着掌心逐渐清晰的 "禹" 字印记,终于明白祖父为何将《山河志》藏在暗格 —— 他早知道,总有一天,于家后人会沿着这些青铜印记,走完这条连接夏、商、周的守陵之路,让三千年的文明之火,以最庄重的方式,重新照亮历史的天空。
(第十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