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女知青非要拽我回城
1978:女知青非要拽我回城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1978:女知青非要拽我回城 > 第42章 是篇好稿子

第42章 是篇好稿子

加入书架
书名:
1978:女知青非要拽我回城
作者:
钟看不钟用z
本章字数:
4166
更新时间:
2025-06-20

陶崇文敲了敲搪瓷缸沿笑问:“小林啊,《从森林里来的人》今儿就开印了,明儿见报不犯怵?“

“咋能不怵呢陶主编,“林知秋搓着冻红的手背,“赌约要是输了,按五毛一餐算,一个月就得十几块,相当于我这临时工小半个月工资了,再加粮票肉票,可不是小数目。“

“当初跟周主任撂狠话时,我瞧你眼都不眨嘛。“

“嗨,那不是话赶话顶上了嘛!“林知秋挠了挠头。

赵小曼突然从文件柜后探出头:

“陶主编,那篇稿子我看过,我觉得写的不错,虽然整体剧情比较平淡,但是比那些一味模仿‘伤痕’的文章,写的强了不少。“

陶崇文哈哈大笑,冲林知秋摆摆手:“去去,传达室该换班了,输赢别太计较,你还年轻,就当是个提醒了。“

林知秋走出办公室带上门,心想谁输谁赢还不知道呢。

显然,陶崇文也不算是很看好那篇文章。

“啪嗒!”

门刚被带上,赵小曼就抽出桌面上牛皮袋里的手稿:“陶主编,这篇文章周主任本来想退稿的,说不是伤痕文学...”她指尖划过稿纸,“但是我觉得太可惜了,您瞧瞧这文笔和题材,我觉得写的真好!”

陶崇文接过稿子,打趣了一句:“小曼同志啊,你这是想学小林,也来个赌注?”

“瞧你说的,那我可不敢,我就是那给您过目一下而己。”

赵小曼也没林知秋这么大胆子,她最多也就是拿给陶主编看看,行就行,不行就算了。

不过她还是打定了主意,要是真退稿了,她就在后边的建议写上:“文风不符合《人民文学》,建议转投《燕京文艺》。”

林知秋的《麦田》脱胎于路遥的《人生》,原著那可是十几万字的中长篇巨作,被他像剥茧抽丝般提炼故事筋骨,又大刀阔斧删减枝蔓,才凝练成一万五千字的短篇。

说起《人生》,那可是路遥八二年在《收获》上一鸣惊人的作,当年杂志刚上市就被抢得脱销,街头巷尾都在议论高加林的命运,供销社的大爷都能跟你掰扯两句“巧珍到底该不该放手”。

“行,既然这么说,那我就来看看,能打动我们社里最漂亮女编辑的投稿,是什么样的。”

虽然这篇文章只有一万五千字,但是陶崇文看的仔细,因为他刚读完第一页,就能感觉到这绝对是一篇精心打磨过的文章。

不管是从遣词造句,还是到文笔文风,没有过多花里胡哨的用词,没有故意炫技,简单而准确的词语,反而减少了阅读障碍,能够更快的让人带入。

陶崇文恰恰就喜欢这种“有泥土味的现实主义”,不仅接地气并且还颇有讽刺意味。

“队长家的狗比社员吃得胖。”

他用指甲划过手稿,有些感慨,如果没有农村生活经历,是不可能写出这句话来。

“是篇好稿子!”

陶崇文发自内心的感慨。

赵小曼为自己推荐的投稿,受到了陶主编的认同,也有些欣喜,露出两个小酒窝。

虽然她内心有些焦急,但是她也不敢打断陶主编,只能压下情绪,在一边等候着。

文章中不再以城里的知青为主角,而是描述了一个农村知识青年渴望进城,作为村里的赤脚医生,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是成功进城,并且拿到了介绍信,被安置在了大城市的医院中工作,最终经过几番犹豫,却又选择回到了农村的故事。

不同于原著高加林失去了一切,《麦田》选择了结局留白——主角陈麦生选择回乡办卫生社,暗示了“农村也有出路”。

“陈麦生站在县城医院门口,手里捏着介绍信,却想起村里疟疾泛滥的夏天”

看到这句话,陶崇文拍桌叫好:“这才是活生生的农村青年!城里医院少个大夫,村里多根顶梁柱!”

赵小曼被这声拍桌惊得差点跳起来,攥着衣角缓了好半天才回过神,偷瞄了陶主编一眼,心想陶主编怎么比自己还激动。

文章的结尾写道:“把汗水洒在大地上,把试卷答在群众里,把理想实现在乡村中,把信仰践行在双手中。”

这篇换了视角的知青故事,倒真应了那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把时代的命题答在了田埂地头。

“陶主编,你觉得你篇稿子怎么样?”赵小曼小心翼翼的询问,内心有些忐忑。

“好!很好!”陶崇文用了三个字回应,神情有些激动。

“那...可以发表吗?”

赵小曼当然也有私心,被周主任拒稿的小说,被她推荐给陶主编,如果成功发表并引起了巨大反响,那她这位火眼金睛的编辑,也能沾上不少光。

最起码在编辑圈内,她也能收获一定的知名度和关注,这年头,有什么能比得上荣誉呢?

陶崇文没有发话,目光挪到最后,看了看寄信的地址。

朗润园?

据他所知,这里住的都是燕大的职工和家属,如果作者是燕大的某位教授,有这种水平也不出意外。

手稿的最后,除了作者的笔名,还有周志国的批注:“毫无“伤痕”痕迹,建议重写!”

稿子是不错,但不是很符合当前主流的“伤痕”文学,也是事实。

“对了,小曼同志,这个作者你认识吗?”

“我不认识,就是前天从传达室收进来的,应该是读者首接投稿的。”

“行,稿子先留在这里吧,你按照这个地址去封信,询问作者是否有空到杂志社来一趟,我和他当面再讨论讨论。”

陶崇文并没有把话说死,虽然他的内心是看好这篇稿子的,但是说实在的,现在不光是文学圈,全社会都在讨论“伤痕”文学,现在冒出这么一个另类来,会不会引起争议,会引起多大的争议,他也不敢确定。

毕竟,这篇文章怎么看都有些讽刺“返城知青”的意思。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