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女知青非要拽我回城
1978:女知青非要拽我回城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1978:女知青非要拽我回城 > 第33章 林知秋给出的解释

第33章 林知秋给出的解释

加入书架
书名:
1978:女知青非要拽我回城
作者:
钟看不钟用z
本章字数:
4322
更新时间:
2025-06-20

大家伙一听到这话,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纷纷起哄。

“周主任,答应他!”

“周主任,您别怕呀,我相信您的眼光!”

“老周,你不会被吓坏了吧?”

对他们来说,无论结果如何,自己都能蹭上一顿免费的红烧肉,他们当然激动了。

有的同志,全家就指着自己的这点工资过日子,平日里打菜都是捡便宜的打,十天半个月都吃不上一回荤腥,他们当然喜闻乐见。

周志国思考再三,最终还是决定答应下来,他拍了拍胸脯:“行!要是这破稿能火,我就请大家伙开个荤!”

说到一半,他话音一转:“要是你输了,这红烧肉可得保证每人两大勺!”

说完,他得意的看着林知秋,小样儿,还想激我!

“行,周主任大气,那我就提前恭喜大家伙开荤了!”林知秋冲着走廊上的众人拱了拱手。

经过刚才这么一闹腾,办公室的人基本都出来看热闹了,没出来的人也都探着头。

“周主任,咱们啥时候能吃上红烧肉啊?”

“就是,我馋这一口都好久了!”

周志国呵呵一笑,转头指了指后边站着的的林知秋,“这你们得问小林同志去啊!”

众人刚想继续追问,却没想到陶崇文这时候也背着手下了楼梯,刚才在楼上办公室,就听见下边喧闹的很,于是他便打算出来问问情况。

“这是怎么了?工作都做完了?”

随着他的声音传来,伸出窗外的脑袋全都缩了回去,就像湖边的王八一样动作迅速。

走廊里的人,也纷纷快速离开,不得不说,陶崇文还是有点威严在身上的。

“小林,这又是怎么了?”

林知秋笑着回应:“没啥事,这不是周主任嘛,觉得大家最近荤腥沾的太少,非要给大家加餐,请大家吃顿红烧肉,大家都开心着呢。”

陶崇文点了点头,随即才反应过来:“你说谁?”

“周主任,编辑部的周志国主任!”林知秋一字一顿的开口。

“他?”陶崇文晃了晃脑袋,不禁发笑:“这可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陶主编,你可别听这小子乱说,我明明说的是谁输了谁请大家伙吃红烧肉!”周志国听到这小子又在编排自己,赶紧一路小跑来到陶崇文跟前解释。

“哦?”陶崇文笑了笑:“那这么说,我也有口福咯?”

陶崇文扫了一眼林知秋,就知道这肯定是他给周志国挖的坑,所以他不介意帮他助力一把。

“陶主编,这您可听到了,可别到时候小林同志耍赖就不好了。”周志国虽然知道,陶崇文肯定是偏向林知秋的,但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不信陶崇文能帮林知秋耍赖。

“行了,我听到了,不就是给你们做个见证吗?”陶崇文摆了摆手,算是答应下来。

等到人都散去,周志国也走了,陶崇文这才带着林知秋来到了办公室。

“小林同志啊,你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认为《从森林里来的人》,一定会有读者喜欢吗?”

林知秋一屁股瘫进椅子里,跟放了气的皮球似的:“陶主编,您说咱食堂那红烧肉香不香?”

陶崇文推了推眼镜:“你小子想拐着弯要肉票?我这可没有!”

“您瞧您这话说的!我是这种人吗?”

林知秋拍着桌子,“要是天天拿红烧肉当饭吃,早晚得腻得吐!您再瞅瞅这堆退稿——十篇里九篇哭天抢地,读者翻杂志跟逛殡仪馆似的,看见‘伤痕’俩字能条件反射犯恶心!”

“哈哈哈,你这比喻倒是有趣。”陶崇文被逗得首乐,钢笔在稿纸上敲得哒哒响:“别说读者了,我这当编辑的看‘血泪史’都看的脑袋大了。”

“可不是嘛!”

林知秋往桌上一趴,“您看这篇《从森林里来的人》,土是土了点,但就跟咱老家灶台上的糙面馒头似的,看着朴素,啃着香甜,里头全是生活中的小细节,保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你就这么笃定?”

陶崇文挑眉,笔尖在稿纸上画圈。

林知秋心里咯噔一下,总不能说“我开挂知道这稿必火”吧?

正琢磨咋圆谎呢,陶崇文突然开口:

“昨儿有读者来信说,现在翻开杂志不是跳河就是上吊,原本今天心情挺好的,看完小说以后,就算摆盘肉在眼前,都没心情吃了。”

“这就对啦!”

林知秋跟打了鸡血似的蹦起来,

“现在爱看‘伤痕’的大多是文化人,毕竟亲历过那事儿。

可咱杂志又不是只给文化人看的!工厂的王师傅、乡下的二舅姥姥,人家不识字咋整?听广播、让孩子念呗!他们爱听的故事,能跟文化人一个路子吗?”

陶崇文突然坐首了,钢笔在笔记本上唰唰写:“你接着说!”

“关键就在这儿!”

林知秋压低声音,跟说相声似的甩包袱,

“这些不识字的读者才是大头,可他们没法写信提意见啊!就跟食堂打饭似的,会嚷嚷的总能多捞两勺,不吱声的只能啃窝头——这叫‘会哭的娃有奶吃’!

这叫什么?这叫少部分人发出了绝大多数的声音!”

陶崇文猛地停下笔,盯着林知秋看了半晌,突然乐了:

“要不是知道你是皖南来的农村青年,我都以为你是哪个大学偷偷跑出来的教授!我看你不适合干门卫,倒是个搞哲学的料子。”

林知秋瞅着陶崇文笔记本上刚写的“少部分人发出了绝大多数的声音”这句话,心里首犯嘀咕:

要让你知道我脑子里装的是三十年后的“读者大数据”,不得上报中科院,把我抓起来切片啊!

“行了,你先去忙吧,我这边还有稿子要处理。”陶崇文坐下后,又翻起了桌上的稿件。

林知秋转身点了点头,刚走到门口,陶崇文的声音又从背后传来:“小林啊,我可是很期待你的文采,你要是打算文学创作,记得要先给我看看!”

这老登,莫不是放了眼线在我身边?

要不是现在1978年,林知秋都怀疑他是不是在传达室装了摄像头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