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有人企图浑水摸鱼,
后面的人群就骚动了起来,开始了叫嚷和推搡,
这其中,葛德全和他那几个庐城老乡叫得尤其凶。
葛德权上前就把一个伙计给拉了出来,
要不是文书及时断喝,说不定双方又会动起手来。
照相来纪念这个时刻是可以的,打架来“纪念”就没有必要了。
因为日子特殊,食堂中午的伙食标准堪称豪华。
可以说,是李想他们当兵入伍以来最丰盛的一次,
每桌十个菜,外加每人一瓶的“海州汇泉”啤酒。
那年月,正宗的海州啤酒被称为国酒,属于稀罕货色,
基本都是供应外销,市面上很难见到。
而且,每位正宗的海州公民,只有春节时凭票供应平价的两瓶,
高价的,市面上倒是随时可以买到。
只不过,李想他们这些穷当兵的根本就喝不起,
所以,就只能拿这“海州汇泉”啤酒将就吧。
其实,同样采用崂山矿泉水酿造,
这“海州汇泉”啤酒的味道也很不错。
部队领导真的是太理解新兵们了,
难忘的日子、激动人心的时刻,怎么能没有酒水来助兴呢?
喝酒归喝酒,前提是有一个非常严肃的原则,谁也不能逾越,
那就是在就餐过程中,绝对不能打碎酒瓶!
因为,队里铁定的规矩是: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全队聚餐时打碎酒瓶,就得挨处分!
这一条上,不接受任何解释。
来到桌前,拿过啤酒瓶来,大伙或用筷子、或用桌角、凳面开启,
还有的“铁汉”,干脆就用牙齿首接咬开了酒瓶盖!
把酒倒在各自的搪瓷大碗里之后,
各桌班长、副班长就赶紧吩咐几个做事稳妥的人,把空酒瓶送回到墙边,
或者箩筐和纸箱里放妥,
生怕万一有那个愣头青,一个不小心打碎了瓶子、惹出大麻烦来。
李想当新兵时,就感觉学员队的处分名目特别繁多,
行为举动稍有失当或者越“界”,动辄就是处分。
在特定的日子和时间里,有些傻兵更是没有“系数”,掌握不好分寸,
时常闹出一些违纪或干部们忌讳的事情来。
每当这时,队里就会召开全体军人大会、宣布对人员的处分决定,
那场面绝对骇人:
当着全体新兵的面,将处分决定宣读后,
首接将那份个人处分表格,塞入违纪者的档案袋中,
每当这个时候,当事人没有不被吓得腿软的!
后来留校之后,李想才知道,新兵在航院期间的所谓“处分”,
除个别是真实的之外,其实多半都是用以吓唬新兵的!
即使那些被装入档案袋的“处分”表格,
只要你所犯错误不严重,后期在队里的表现尚可,
队里基本都会在新学员毕业分配下机场前,将它抽出、销毁。
实施这些“假处分”的目的,
就是为了提醒一些比较糙蛋的新兵,注意和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避免和减少犯“抽”和给所在学员队惹麻烦的机率。
但是在当时,这种假“处分”的招数
对那些患有多动症的傻新兵,还是很具威慑力的!
佩戴领章、帽徽,举行军人宣誓之后,
再精神抖擞地进入饭堂,
就感觉食堂老兵看兄弟们的眼神,都开始发虚了!
“老兵蛋子”们,你们的优势己经没有了、
你们横行霸道的时代己经彻底结束了!
从此之后,可不要再在我们面前耀武扬威了,
能够相互尊重的时候,可以称呼你一声老兵,
不客气的时候,就叫你一句战友算了。
如果再想像以前那样,跟我们摆点谱、动点横,
那就要请你们记住:我们也是会发脾气的呦!
下午,队里特别给全体新兵放了半天假,
说是各班自行组织并重新学习《条令》里有关《军容风纪》的相关章节。
其实,就是有意识地给大伙半天时间,放松放松身心,体味体味喜悦。
队领导此举真是太英明了,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吗!
正当各队都在营区周围组织各自学员照相留影的时候,
营区内又不请自来了一个也是给新兵们拍照的社会人员,
而且,这是一位十分专业的摄影师。
现在的生意人,真的是太有经营头脑了,
就在新兵们刚刚佩戴上领章帽徽的重要时刻,
这个摄影个体户,就“非常及时”地来到了新学兵的营区。
他使用的,是比文书小孔的“海州6型”傻瓜相机,
要先进许多倍的日本进口尼康变焦相机,
使用的也是比国产“乐凯”胶卷色彩,更加鲜艳的进口富士胶卷。
而且,他还带来了一支仿真手枪和军用背挎式手枪套,
还有不知从哪里搞来的一顶老式飞行员头盔。
有了这些道具的帮衬,自然对新兵就更具有吸引力了。
当然,他拍照的收费标准,也不是如文书一样只按成本收取的,
而是高出了不少。
在这一点上,倒是可以理解,
人家毕竟不是专程跑过来,到军营为新兵学雷锋、做好事的!
专业的摄影、收费的服务就是不一样,
拍照时不仅动作随意、而且背景任选。
于是,大家无限满足地,在营房内外,随心所欲地拍摄了各种姿势的照片。
从操场到寝室,从队列到内务,不仅是站着照、蹲着照和卧着照,
还有单独照、合影照、分班照和老乡照,
新兵们撒欢过节般,在营区里整整臭美了一个下午。
这种开心的幸福感,不亲身经历过,是难以体验到的!
而且,这种难忘的感觉也不可能再现——
在此后经历过的三十余年时间里,
若干次的幸福时刻,都不曾如这一天让李想终身难忘!
文书当时给李想拍摄的这张最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后来,他利用星期天外出的机会,又到冲扩部特意加洗了二十张。
之后,这张傻傻的如菜鸟一般的照片,就飞出航院、飞向全国,
散落在各地的亲朋好友手里。
多年之后,李想自己倒是寻不到,也看不见了。
第二天上午,系部要求五队安排一个班的学员
到教学大楼发动机教研室执行公差,
协助那里进行教具的搬运和卫生的清理。
为即将开始的专业课开课,做好准备工作。
领受了队里的任务后,
李想就带领着全班,以班纵队向教学大楼出发了。
因为没有干部领队,一路上,九班虽保持着班纵队行进姿态,
但大伙在队列里可以随意地说着小话、聊着天。
发动机教研室,位于教学大楼的西辅楼三楼,
李想前期曾去过那里,
因为熟悉路径,他决定带领全班从晒衣场旁边的桦树林里横穿,
沿教学大楼后面的柏油马路西行,
再从卫生队门口左转前往教学大楼的西门。
选择走这条路,是有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