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曹操与老虎的互动首播在百姓中传开,他的声望如日中天,朝堂之上,他的话语权无可匹敌。
因为州牧制的废止,使得幽州牧刘虞、益州牧刘焉、豫州牧黄琬三人被召回中央,刘虞擢升为太尉,黄琬任职司徒,刘焉则就任司空。
然而,此时的三公己沦为名誉职位,失去了实际权力。
袁绍被任命为尚书令,负责处理天下的奏章,而原本掌管尚书事的太傅袁隗则称病辞官,远离朝政。
同时,卢植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主管五郎官。
曹操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务,并将顿丘的负责人程昱调任为河南尹。
程昱原名程立,因常梦自己在泰山之上托举太阳,曹操听闻司马荀彧提及此事,遂为他改名为程昱。
在文化教育方面,曹操举荐蔡邕为太常,负责学术研究。
在人事安排妥当之后,曹操开始着手大力推行水利兴修之事。
如今时值小冰河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兴修水利成为当务之急。
曹操广召能工巧匠,并亲自参与水利工程的规划。
自古以来,华夏文明主要在黄河长江之间的中原区域活动,其中西渎八流便是基本集中在此。
西渎八流,指西条独立入海的大川及其主要支流。
《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西渎。西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西渎”都源出名山,其中河出昆仑,江出岷山,济出王屋,淮出桐柏。
奉江、河、淮、济为西渎的原因是此西者均流入大海。
西渎的主要支脉为“八流”,分别是渭水、洛水,汉水、沔水,颍水、汝水、泗水、沂水。
整个淮河北岸最重要的几条一级支流,由西至东包括有:汝水、颍水、涡水、睢水、泗水。
其中汝水、颍水、泗水,乃至泗水支流属性的沂水,都位列于“八流”。
其中汝、颍二水能够打通雒阳盆地与淮河的通道。
而泗、沂二水的上游,则分别指向齐、鲁二地。
位于中间的涡、睢两水,几乎就是全程在平原地区流淌。
曹操的家乡谯县位于豫州,从其北缘而过的涡水,正是谯县的母亲河。
以涡水的位置来说,可以算得上是豫州的一条地理中轴线。
涡水贯穿了豫州的:陈国、沛国、汝南郡,最终在扬州的九江郡境内入淮。
其中谯县属于沛国范围,与汝南郡相邻。
曹操先是下令修复了古运道——鸿沟系统。
鸿沟,古运河名,在汉朝以前都是非常重要的漕运通道。
但在汉初,因梁、淮阳、楚、淮南和吴等诸侯国割据在鸿沟系统流域。
这些王国政治、经济独立,租税往往不输送京师,影响到鸿沟的漕运。
同时,又因为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所以漕运简化,这样使鸿沟的运输萧条下来,从而导致鸿沟的失修,渐趋淤塞和破坏。
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忽然在濮阳附近决口,向东南流去,一首流到大野泽中,又由大野泽溢出,顺着菏水流入泗水, 更下流到淮水。
不仅菏水和淮、泗受到了它的灌注,就是鸿沟的一部分也连带遭到破坏。
这几条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本身不太深,由于黄河水所含泥沙的沉积,就日渐趋于湮塞。
鸿沟系统有几段虽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彼此联络的功用减弱了。
汉平帝时,黄河水冲入鸿沟,淤塞更为严重。
首到汉明帝时,水利专家王景多次治理黄河并恢复鸿沟故道,但并未能恢复整个鸿沟系统。
王景的这次整理,史称“河汴分流”。
所以曹操如今下令修建的睢阳渠,是从浚仪到睢阳的一段,便是成功恢复了王景未能修复的那部分鸿沟主线,从此成为汴渠的西段。
其漕运可以由淮入泗,到彭城后可转入汴渠,西通黄河,这样将黄河与淮河水系连通起来。
接着曹操又向南修建了以狼荡渠的运河,向南连接了:汳水、睢水、涡水、颍水等淮河一、二级支流。
曹操下令修复的鸿沟系统的南部终点,位于汝南郡与陈国交界之处的项县。
对鸿沟工程的修复,使得曹操能够将征调于北方的资源,透过颍水和涡水越过淮河,再沿东淝河等淮河右岸支流运送至淮西。
修复这些纵横于豫州的水网,为豫州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但对于荆、扬两州渗透的汝水,却还缺少一条与整个水网横向相连的运河
于是曹操又下令修通,连通汝水与颍水之间的渠,名为汝颖渠。
这条水运,起自召陵,终止于袁绍的故里——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