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时光匆匆而过,五个身着商人服饰的特工,登上了前往汉斯国的邮轮。他们在踏上舷梯时,便自然地操起流利的德语交谈起来,每一个语调、每一个手势,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仿佛真的是往来于各国的商贾。他们手中持有的伪造身份文件,做工极为精细,纸张质感、印章印记、字迹笔触,几可乱真,足以骗过最严苛的检查。
在他们随身携带的皮箱中,表面放置着精心准备的东北特产 —— 人参和鹿茸,根根、品质上乘,一看便是出自上等货源。而在这些特产之下,隐藏着一笔沉甸甸的启动资金 —— 十万美刀现金。这些现金,每一张都散发着特殊的使命气息,它们是章学良通过系统积分兑换而来的。每一分钱,都承载着改写历史进程的厚重希望,宛如一颗被寄予厚望的种子,等待着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改变未来的走向。
邮轮缓缓发动,船身微微震颤,随后平稳地驶离港口。船首如利刃般犁开海面,激起层层雪白的浪花,向着浩渺无垠的远方驶去。随着距离的拉远,邮轮的轮廓逐渐变小,最终消失在海天相接的海平线处,只留下一片波光粼粼的海面。
章学良伫立在港口,望着远去的邮轮,久久未动。待邮轮彻底消失不见,他才转身回到书房,在日记本上郑重地写下:“若能成功扶持小胡子元首上位,或许能打乱倭国与汉斯国未来的轴心计划,让历史的车轮偏离原本的轨道。只是此步棋,风险极大,犹如在悬崖边缘行走,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究竟这是引狼入室,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危机,还是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为国家争取一线生机?一切皆未可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期望天佑中华。”
与此同时,倭国关东军对东北方面的异动愈发警觉。源源不断从情报部门送来的报告,字里行间满是令人不安的迹象:“奉天城中惊现不明型号枪械,其工艺精细,非本土常见品类”“兵工厂一改往日沉寂,夜间灯火彻夜通明,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似在全力赶工”“大量旧装备正通过隐秘渠道,源源不断流向华北各地,行踪诡秘”。新任关东军司令武藤信义,这位向来以强硬著称的将领,在看到这些报告时,猛地拍案而起,怒声下令:“章学良这是铁了心要打造一支新式军队!这绝不容许!立刻增派侦察机,不分昼夜地密切监视东北一举一动,但凡有新情况,即刻向我汇报!”
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激烈博弈里,章学良宛如一位于狂风巨浪中稳掌航船的坚毅船长。改革的推进刻不容缓,他行事果敢、雷厉风行,事事亲力亲为。白日里,兵工厂与训练场间,尽是他忙碌不停的身影。他逐一视察生产环节,不放过任何一处细微之处,又悉心关注每一名士兵的训练情况,对部队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投入了十二分的心力。
然而,在这改革之路的前行途中,来自各方的压力犹如汹涌潮水般,一波接着一波向他袭来。他不得不巧妙周旋,在这复杂局势中寻求平衡,为改革的持续推进开辟道路。待喧嚣的白日褪去,夜幕笼罩大地,万籁俱寂之时,章学良才悄然步入书房。在这里,他避开外界的纷扰,与那神秘系统展开深度对话。科技树的复杂图谱,宛如一座神秘迷宫,每一条分支都像是通往未来的隐秘路径,暗藏着无限可能。
某一晚,在与系统的交互过程中,章学良偶然得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凭借积攒的积分,能够兑换先进的无线电通讯系统。刹那间,他内心的激动如同被点燃的火山,喷薄而出。他的双眼瞬间被兴奋点亮,闪烁着熠熠光芒。这一消息让他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眠。他在书房中踱步,口中不时喃喃自语:“有了这等神器,部队的指挥效率必定能提升数倍之多。届时,战场之上的信息传递,将如同闪电般迅速,瞬息可达!”
次日清晨,章学良早早来到办公室,迫不及待地等待着无线电通讯系统兑换完成的消息。他深知,这将是提升东北军战斗力的关键一步,也是他在这场国际棋局中落下的又一颗重要棋子。
改革之路,向来荆棘丛生,这一次也不例外。裁撤的士兵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军饷,生活顿时没了着落,无奈之下,只能聚众闹事,试图以此来引起上层的关注,寻得一线生机。旧派军官们,守着过去那一套作战与训练理念,对新式训练方法满心抵触,他们暗中频繁串联,煽风点火,妄图阻止新思想、新方法在军中的推行。更有甚者,倭国特务如同暗处的毒瘤,肆意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声称 “章学良要用洋枪洋炮灭了东北人的血性”,妄图搅乱东北军内部,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变革。
章学良面对这般复杂棘手的局面,深知若不果断出手,改革必将夭折。他迅速下令,动用精锐的 “破晓” 特战小组。特战小组不负所望,仅用三天时间,便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与高超的行动能力,精准抓捕了七名煽动闹事的头目。随后,在奉天广场,一场公开审判迅速展开。章学良以此为契机,向众人宣告改革的决心,以杀鸡儆猴之举,狠狠震慑住那些妄图破坏改革的势力 。
在奉天督军府那间气氛凝重的军事会议室内,灯光昏黄,映照着众人紧绷的面庞。郭松凌身姿挺拔,目光炯炯地凝视着练兵场上的士兵。只见士兵们身着崭新的军装,步伐整齐划一,战术动作行云流水,一招一式尽显训练有素。郭松凌不禁心生感慨,转头对身旁的章学良说道:“汉卿,你此番改革的魄力,实在令人钦佩,远超我当初的预想。若是早几年推行这般革新举措,奉军又怎会被倭国人肆意小瞧,沦为他们眼中的弱旅!”
章学良并未立刻回应,他缓缓踱步至窗前,抬手轻轻推开窗户。刹那间,一阵寒风裹挟着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室外阴云如墨,厚重地压向大地,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倾盆而下。章学良望着这般压抑的天色,神色凝重,语气低沉而坚定:“茂宸,这仅仅只是个开端罢了。当下国际局势波谲云诡,我们在汉斯国那边布局己久,若能顺利达成目标,或许能为奉系争取到宝贵的十年发展时间。可在这之前,前路荆棘密布,每迈出一步,都必须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稍有差池,便可能万劫不复。”
时光如潺潺流水,悠悠流转。东北大地在这段岁月里经历的惊人蜕变,毫无意外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大英帝国《泰晤士报》特派记者深入实地,撰写了一篇详实的深度报道。文中细致描述道:“这片往昔深陷军阀混战泥沼,处处满目疮痍的土地,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一支武装到牙齿、军事素养极高的现代化雄师强势崛起。章学良,这位朝气蓬勃的少帅,以非凡的魄力和远见,大刀阔斧地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犹如掌握了扭转乾坤的神秘密钥,深刻地改写着东北乃至整个华夏的历史进程。”
而彼时,远在遥远的欧罗巴大陆,汉斯国正处于艰难前行的关键时期。小胡子元首在收到那笔突如其来却又至关重要的资助时,内心的兴奋难以抑制。他匆忙翻开日记本,在纸上匆匆留下字迹:“来自东方的神秘盟友,恰似上天在德意志于黑暗中艰难摸索之际,慷慨赐予的珍贵礼物。这份助力,或许将在未来成为改写欧罗巴乃至世界格局的关键因素,为德意志的崛起之路注入强劲动力。”
当第一辆国产T-62主战坦克、M-551轻型坦克、M-8轮式装甲车以及2S3自行加榴炮分别缓缓驶下各自的生产线,钢铁履带与地面摩擦,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声响。这声音仿若穿越时空的轰鸣,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
章学良身姿挺拔,笔挺地伫立在装甲部队的阅兵场上。猎猎寒风呼啸而过,肆意地拂过他坚毅的面庞,却无法驱散他眼底那复杂交织的神色。他的目光,紧紧地追随着由新式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它们滚滚向前,扬起漫天的滚滚烟尘,宛如一条蛰伏己久、此刻正缓缓苏醒的巨龙,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章学良心中十分清楚,自己正身处历史的关键转折点。在这盘宏大如宇宙的棋局中,每落下一子,都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测的连锁反应,产生影响深远的后果。东北大地的未来,犹如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始终压在他的心头,让他一刻也无法松懈。
他目睹国家在列强的铁蹄下,如待宰羔羊般饱受欺凌,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这般惨状,不仅刺痛了他的双眼,更坚定了他心中那炽热的信念。为了让东北大地拥有光明的前景,为了让华夏能挺首脊梁,不再任人肆意宰割,即便前方荆棘丛生、布满艰险,他也毅然决然地踏出这充满未知的一步。这一步,他毫无退路,亦绝不回头,只愿以自己的力量,为这片土地和国家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夜幕如墨,悄无声息地笼罩着大帅府。整座府邸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唯有机要室内,电报机发出急促而富有节奏的 “嘀嗒” 声。译电员全神贯注,手指在电报机上飞速跳动,将来自汉斯国的密电逐一解码。
章学良踱步至窗前,从烟盒中抽出一支香烟,缓缓点燃。橙黄的烟火在黑暗中闪烁,伴随着他的每一次吞吐,烟雾袅袅升腾,模糊了他深邃的眼眸。他站在窗前,凝视着窗外的夜色,思绪却飘向了远方。
在他的脑海中,未来战争的宏大惨烈图景徐徐展开:一望无际的战场上,钢铁铸就的坦克如狰狞巨兽,在硝烟中纵横驰骋,彼此展开激烈对决。炮口喷吐着炽热的火焰,炮弹呼啸着划破空气,在大地上炸出一个个巨大的弹坑。天空之上,飞机似敏捷的猎鹰,呼啸而过,彼此厮杀缠斗。引擎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交织成一曲死亡的乐章。
章学良深知,在这场即将席卷全球的风暴中,华夏绝不能置身事外。华夏必须在未来的战争格局中占据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则,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民族危机。这不仅关乎国家的命运,更关乎民族的未来。